1.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女人的焦虑往往超过男人。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6名已婚夫妇进行了6个星期的研究,发现了因为女人们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所以女人们比男...
2025-10-31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扰。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我们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界已经有了一个专有名词:信息焦虑症。
都市白领最易受侵扰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失去了去哪里找回来?误了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从度假村出来马上买了个新手机,并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从事咨询工作的秦经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还必须打起一百分精神笑脸面对。而等到夜晚回家,老秦发现自己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儿多沟通生活,有时候下班回来,老秦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老秦还是不得不再继续同样的工作。
医学博士李先生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焦虑症是一种时尚病,而得病者多为这些学历高、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人认为,自己平素就在信息的“风口浪尖”上过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是他们工作的必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轰炸超过承受力
李博士说,白领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往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
专家说,当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就有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情绪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所以,这种因工作信息接触过多引起症状的情况,被称为“信息焦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5%的人会得焦虑症。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症”、“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光“信息休克”不能治本
离开信息源进行隔离,被称为是这种焦虑症的“休克疗法”,比如休假等。但秦经理经过尝试觉得,这种杜绝信息接触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的信息不会因为自己的“休克”而停止,而这些信息资源对于工作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空气和水一样。秦先生觉得,在信息“休克”的同时,有时候自己的精神也一样进入“休克”状态,只是觉得焦虑和恐慌,根本无法得到真正休息和调节。
一些“过来者”认为,有计划有规律地对自己对身边信息充分理解,并有节制地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要比一味避开信息进行休克有效得多;而另一方面,生活工作都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不使大脑陷入过于疲劳状态,都对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有很大的帮助。
就目前医学界情况看,信息焦虑症由于表现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状相似,所以其确诊和医治也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
分 级
信息焦虑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由于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大对其关注,而有关研究者也按照其症状轻重把疾病分为四级:
一级:信息焦虑。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会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一格讯号或八卦新闻,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儿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至极的感觉。
三个建议做好自我调节
医学专家认为,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三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第一,养成看报的习惯。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以得出真正需要的资讯,需要一个过程。有人可能存在偷懒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便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以省心很多,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第二,培养多方面的爱好。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第三,归类和放弃。把信息进行良好归类,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此外,无论是下班还是休假,当自己处于休息状态时,就应该注意调节并尽量彻底放松自己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以此注意自己的身心定期保养。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59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从压力中营救自己的10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1.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女人的焦虑往往超过男人。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6名已婚夫妇进行了6个星期的研究,发现了因为女人们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所以女人们比男...
2025-10-31
在富士康N连跳事件发生后,“职场减压”一词引起人们的空前关注。在“父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针对职场男性这一庞大群体,找出他们压力的来源,并就“...
2025-10-31
面对忙不完的工作,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经理人的压力无处不在。员工也时常因为工作上的小事而心生不满,影响上班心情。而忽视这种烦恼,组织的士气会像冬天的寒流,一场接...
2025-10-31
白天穿着职业装在写字楼里上班,下班后却奔波于街头摆地摊,这样的生活正在我市白领中流行,不少人甚至开着自己的爱车去摆地摊,把摆地摊当成自己创业的开始。个案1大男人...
2025-10-31
由于工作场所的坏消息如此之多,黑色幽默又卷土重来了。甚至连奥巴马总统也不能免俗。今年3月,他接受“60分钟”(60Minutes)节目采访时谈到了美国部分经济领...
2025-10-31
一个朋友说,同事们都叫他“迟到大王”。后来,他把闹表从7点调到了6点半,可仍于事无补。我发现,他出门之前总要反复照镜子看衬衫是否平整,反复检查插座、煤气和窗户…...
2025-10-31
现今,国际社会普遍采取3个指标来衡量职业倦怠程度,即情感衰竭指标、玩世不恭指标、个人成就感指标。根据一个人同时具有衡量工作倦怠的3项指标的数量,又将工作倦怠分成...
2025-10-31
现代职场的生存竞争压力大,外企白领更是首当其冲。看多了白领精英们风光潇洒的小说、电视和报道,但现实工作中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呢?这就是我们这期要说的重点,...
2025-10-31
随着社会的进步,成功似乎越趋年轻化,很多年轻的人士都明白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提早努力,职位的升迁,让自己银行的存款数字的增多、事业的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位成功...
2025-10-31
行为减压法心理减压法1、衣着整洁穿着整洁其本质是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衣着不仅仅是要给别人看,更是给自己信心。2、把笔横着含在嘴里当你很苦闷的时候不妨试试把一支笔...
2025-10-3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