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专家:埃博拉疫情在我国暴发风险极低

2025-03-06 心理健康
【摘要】:.hzh{}据北京媒体报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研究员董小平13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传播能力

据北京媒体报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长、研究员董小平13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基本特点、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因素分析,病毒传入我国有风险,但在我国暴发风险极低。

埃博拉病毒:传染源有限易于被杀灭

董小平介绍,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后约有24起暴发,一直在非洲地区,最近的一次在2012年,不是常年流行的病毒。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相对局限。

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抵抗性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的床单、衣服等干燥环境下可存活几小时,仍具有感染性,在液体和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但是,埃博拉病毒容易灭活,如物理温度增高,60摄氏度灭活一个小时就可以杀死,100摄氏度煮沸5分钟也能杀死病毒。埃博拉病毒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也都非常敏感,很容易被消灭掉。

董小平说,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自然宿主目前认为是一种蝙蝠,特别是非洲果蝠,感染的宿主主要是人类和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是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者是病人,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包括衣裳、床单、被罩等造成感染,通过呼吸道传播能力非常差。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潜伏期一般来说是5天至12天。处于潜伏期的病人没有传染能力。一旦起病,发病非常急,出现高热,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同时出现剧烈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任何跟外界相通的器官通道都可以有出血,最后导致全身器官的衰竭,死亡。

董小平说,综合分析,埃博拉病毒比较肯定的传染源是发病后的病人和死亡的动物尸体。因此,其传染源比较局限且较容易识别;传播途径虽然是直接传播,但不是非常有效,此外,病毒埃博拉基因组很稳定,不像流感等经常变异,也更有利于研究和治疗。

我国暴发风险极低

董小平说,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埃博拉病毒通过动物或自然宿主果蝠输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小,但经人传入境内的风险还是存在,旅游、商贸往来等活动中的人员携带病毒作为个案输入的可能性有,但可以控制,可通过严把出关入关两条途径,降低输入病例的风险。

对于如果有病例输入,在我国是否将造成流行的疑虑,董小平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小。埃博拉是一个已知病毒,我国有很好的防控能力,即使有个别输入病例,只要把家庭的聚集、社区的传播、医院的院内感染控制住,疾病就没法往下传,也就不会通过病人造成大面积的播散。因此,埃博拉病毒传入有风险,但在我国暴发风险极低。

疫苗及药物尚在研究

对于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董小平介绍,因为研究这种病毒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高等级的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所以对它的疫苗研究仅仅局限于美国、法国等一些欧美国家。目前美国的研究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即在试验动物上,发现对恒河猴的保护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该疫苗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

我国对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可能有一些实验室取得了一些原始的、还没有动物试验的疫苗的抗原或者疫苗的原始成分,但离真正能用在人身上的疫苗,时间还会比较长。

在治疗方面,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用抗体进行治疗似乎有效,但没有具体的细节情况。这是一个初期的结果,没有经过更大样本量的测试,效果究竟如何目前还不敢肯定。我国对药物的研发也处于临床前的阶段,没有进行动物试验。在短期内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小。

董小平同时呼吁,相对于疫苗,对传染病的防控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效控制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建议前往非洲时做好个人防护,做到莫探险、常联络、看医生,一旦出现问题,一定要跟当地的使领馆联络,并及时就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49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世卫:埃博拉累计病例数达1711例 已致932人死亡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