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曾根利正教授和同事历时7年,跟踪调查超过4万名年龄介于40岁至79岁的成年人,研究人生价值观对死亡率的影响。在这项迄今...
2025-03-27
哪些因素会导致性洁癖
传统文化对性的偏见和误导。如经血会引来血光之灾、性的本质丑恶论等,影响了人们的性取向,很多人更是把性洁癖误作情操高尚而刻意追求,从而越演越烈。
常规教育对性知识的长期忽视,使人们对性感到十分神秘,往往会谈性色变,羞于启齿,对性洁癖等性心理现象和变异更是知之甚少,无法正常应对。
洁癖患者的性心理障碍。一般洁癖患者会很自然地把洁癖心理、强迫趋向延伸至性爱天空,导致性洁癖。
童年性创伤或性侵害后遗症。这类女性内心往往会对性感到本能的厌恶、恐惧和拒绝,性洁癖自然就成为合理的借口和理由。
如何告别性洁癖
第一步,正确识别
性洁癖存在一些临床反应,如在亲吻、爱抚和性生活中会出现味觉或嗅觉异常,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脏并有清洗的冲动,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厌恶行为,使性爱无法正常进行,那么这就是性洁癖的征兆。如果客观上双方已经足够干净,那么,性生活中对“脏”的厌恶感越强,性洁癖就越重。
第二步,寻根探源
初步确诊后,要敢于面对,并寻根探源,以便对症下药。
1.及时记录性生活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反应。
2.结合童年经验和青春期经历,对自己做一次总结分析。找出线索,明确症结所在。
3.参照书籍,考察自己。可以参考相关的心理书籍,考察一下书中其他人性洁癖的根由,在对比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实在找不到头绪,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三步,心理脱敏
心理脱敏是指,通过转移注意力、言语暗示等方式减弱心理反应的强度,由过敏状态转化成正常状态。
虽然性洁癖不过是自身经历的心理错觉与产物,但要摆脱性洁癖绝非单靠压抑就能成功,也不要指望长期忍耐就能“习惯成自然”,而要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寻求心理脱敏,靠积极的、循序渐进的、由弱及强的性热情来取代性洁癖。(文/萧漫)
常规的脱敏疗法
○主动学习性解剖学知识,克服性神秘心理。
○对镜观察,自我描绘或叙述,进一步了解自己生殖器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夫妻相处等途径,观察并熟悉对方的性器官。
○有意识地进行情绪转移治疗。通过幻想,感受不同体位、不同环境的刺激所带来的新鲜体验,以达到减轻或转移不洁情绪的效果。
○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告诉自己:洁癖所带来的危害超过益处。
○寻求心理诊所的支持。进行性方面经历的倾诉,不仅可以减压,还可以及时发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66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研究显示厌世者早逝几率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路透社报道,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曾根利正教授和同事历时7年,跟踪调查超过4万名年龄介于40岁至79岁的成年人,研究人生价值观对死亡率的影响。在这项迄今...
2025-03-27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的春梦到底想要告诉你什么呢?梦境1、甜蜜初恋倾诉者:小攸25岁文员我常常梦到大学时的男友,在梦里,我们常常做爱,而且我总能体会到非常美妙的...
2025-03-27
王先生是一名职场白领,跟他接触的人都有一种感觉,他太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了!许多曾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纷纷避他而去,而他自己却不作反思,对别人的生活依然过分关注。像...
2025-03-27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给已婚夫妇的手臂上安装上能产生水泡的抽气装置进行测试,当他们被问及曾有不同意见并激烈争吵过的问题时,伤口比正常情况下的康复速度慢了40%,...
2025-03-27
俗话说,良言胜过良药。医生恰当的言语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病人具有独特的治疗力量,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病人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的心理效应”。究其原因...
2025-03-27
吝啬型:典型表现爱财如命,喜欢不劳而获吝啬鬼不必多说了吧。她在大多数时候拼命地存钱,不过她攒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在很短的时间里将所有的钱挥霍一空。她会因为拥...
2025-03-27
专家认为,诱发“购物狂”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一、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而现代的信用卡结算方式...
2025-03-27
探索情绪与烦恼的本质时,无可避免地必须从终极真理的层次去追根究底,而这势必会牵涉到“高层心理学”的佛学概念。如果采用这种现代心理学语汇来解释佛家所谓的“苦”之源...
2025-03-27
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两种常见心理原因。“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王国荣说,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
2025-03-27
心理学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对未来总是往坏处想。一般而言,容易悲观的人是与...
2025-03-2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