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心理自我保护机...
2025-04-20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个高中生。我看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一面看这个东西,一面看别人的眼睛。这样,别人也会注视我,自然惹来别人的疏远、冷漠和讨厌。我换了好几次同桌,现在就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课桌上码了高高的书,以挡住我看别人的眼睛。如果旁边没有人,我就会注视其他能看到的物体,这样一来我学习就心不在焉了。
我错走了两年的中专路之后,回来又重读高中。我的症状高一时不太明显,高二上学期就开始明显了。虽然这样,我的成绩还是属一属二的,但最让我叹息的是,我浪费了那么多看别人眼睛或其他物体的精力和时间。还有一个情况。
我们班有一个女生,渐渐地我感觉到了不该感觉的东西:她好像对我有好感。她说话满含娇柔的声音使人极其爱怜。但她这样的表现好像很虚伪,因此我不喜欢她,一听到她的声音就觉得刺耳,我的思维就完全被她说话的声音打扰了。这种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我乞求您一定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啊!
一个热锅上的蚂蚁 阎秀歧
阎秀歧同学: 你好!你说的看东西的时候眼神分家,分出一部分眼神看别人的眼睛或其他物体的现象,叫做“余光现象”,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视觉的自然现象,不是什么病态。可是,为什么一个自然的余光现象却成了你的心理障碍?
先从起因说。你的问题源于青春期性心理。本来,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就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对别人的看法很敏感。你说的对那个女孩的感觉原本是一种性心理体验,她的声音吸引了你,于是,让你更关注自己的形象了。
而你由中专转来重读高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特殊的境遇,肯定更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于是,你可能暗暗地用余光观察过别人看你的眼神。谁都有用余光看别人的情况,原本不算什么。但是,因为你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特别是你对自己性心理体验的自我批判,让你不能用自然的心态,来对待用余光看人的现象了。
就深层的心理原因说,是你的性格问题。在你的性格中有较重的自卑。你努力追求的学习成绩属一属二,那不过是一种心理防卫。这又与你过高的自我期望直接相关。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你不能坦然面对余光现象了。
再从对策上说,你感到很痛苦,于是就想控制自己的余光,想转移注意力。于是你采取了很多方法克服它。正是这种克服让心理问题更重了。这是因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
你该怎样告别这样的烦恼呢?
第一是重建自信。自卑是你出现问题的心理根源。做人不要期望过高,不要过分完美。人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肯定和接纳现实的自我,这就是自信。建立自信是你告别痛苦的关键。相信你能找回自信,走向自强。记成功日记是帮你寻找自信的好办法。就是每天都仔细回顾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成功和满意之处一一记录下来,不放过哪怕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记录时用描写性的语言,包括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等都记述下来,描述得越具体越好。
第二是消除猜疑。你只要侧面作一些调查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人注意你的眼神,别人也没有看你的眼睛。在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一旦不再吓唬自己,心里立刻轻松了。
第三是顺其自然。一是对自己的余光顺其自然。明白了余光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自然的视觉现象,最重要的是没必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它,克服它,而应顺其自然。“克服”的惟一办法是不克服,是允许它的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此你的那种感觉就会不消自灭了。
二是对自己的性心理顺其自然。你的心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性心理体验。进入青春期的人,对异性的敏感和关注,希望异性关注自己,以及你对那个女孩的所有内心体验到的性意念,都是人之常情,都是发育正常、身心健康的标志,不要自我批判。坦然接受自己内心的性心理体验,你心中的压力也会化解,你的目光就会多一份自然。
三是对别人的眼光顺其自然。你不妨这样想:即使别人真的都在注视自己,又有什么,又能怎么样?也许别人的眼光中还有赞许:他真的很不同一般,他真的很有潜力……这不仅无损于我,而且还说明自己是个优秀的男孩,感觉好极了!如此,随之而来的将是处之泰然。一切在自然而然之中发生,又在自然而然之中消失。
最后,建议你从精神上学会放松自己,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比如听听音乐,看看小品。最重要的是学会精神放松,学会心理调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调整好了心态,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追寻人生的梦想。你说是吗?
(实习编辑:张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85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常见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心理自我保护机...
2025-04-20
为这件事,我永远不原谅母亲!”“我没法子原谅自己!”这种话听起来耳熟吗?我们不肯原谅某人,事实上无异在说:“我不想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我宁可活在过去,而且把这结果...
2025-04-20
今天你开怀大笑了吗?今天你感到快乐了吗?如果你经常以否定来作答,那么你的心情就需要好好呵护了。体温能用温度计测量,体重用磅秤计测量,血压、肺活量也可以用仪器测量...
2025-04-20
从大学开始,我发现自己有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和人拥抱。“你是只喜欢和男孩子拥抱吧?”当我把自己这个喜好告诉朋友们的时候,她们这样戏谑我。其实无论是和异性还是同性,...
2025-04-20
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有人称赞其为减压好手段,有人担忧游戏有暴力色彩。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
2025-04-20
谈到离奇、美好的梦境,人们会很坦然,但是谈到性梦,却少有人能启齿。其实,性的成熟和满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性梦。梦境中,性的表现形式很多,如看...
2025-04-20
前天发布的一篇关于睡眠的文章《神奇的90分钟睡眠周期!》,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bomsky网友在评论中提出“如果能找到低投入(更短的休息时间)高产出(更高的休息...
2025-04-20
小溪里的潺潺流水,森林中清脆的鸟鸣,当人们发现优美的音乐能使人的大脑深度放松,并产生某种令人心情愉快的内啡肽时,音乐疗法便应运而生。专业治疗的高价位让人望而却步...
2025-04-20
不管你是已为人父母还是未来的爸爸妈妈,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你更贴近宝宝们的内心:幼儿期的儿童常表现出“情感共鸣”现象,即看到别的儿童哭,他也随着哭,看到别的儿童笑...
2025-04-20
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父母不应填充孩子...
2025-04-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