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高中生骑乘机车,在路上被交通警察拦下临检;这学生因忘了带驾照,紧张不已。不过,这学生一直“陪笑脸”,笑嘻嘻地向员警拜托求饶,并希望以“伏地挺身、交互蹲跳”...
2025-05-24
生活中,我们会做一些自然而然的事,在没有遇到特别提醒前,我们也不会去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或者说我们就这样跟着感觉(这个感觉还不一定是自己的)走。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又从不反思,结果心理不是被绑架就是逐步划向更深的深渊。我想,我们要学会一定的心理分析,当发现我们说话做事不对时(可以通过和优秀的人做比较), 可以分析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介绍10种心理,学会它们可以更好地分析人们的行为。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 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 “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 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 满了乱七八 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 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 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 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 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 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 (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 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 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 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 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 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 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 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 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 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 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 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 “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 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 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 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 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 看 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 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 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12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给别人微笑是给自己成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有一名高中生骑乘机车,在路上被交通警察拦下临检;这学生因忘了带驾照,紧张不已。不过,这学生一直“陪笑脸”,笑嘻嘻地向员警拜托求饶,并希望以“伏地挺身、交互蹲跳”...
2025-05-24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尝尽酸甜苦辣,遇到各种挫折,面对各种不良情绪。此时,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灵尤为重要。下面这首“十不”心理保健歌是无数的先哲们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心...
2025-05-24
文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就有了“相思”,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的“乡愁”冲动。在这份永恒的冲动中,找寻快乐是一个万古长青的话题.快乐是...
2025-05-24
有一个人,非常嫉妒他的邻居,他的邻居越是高兴,他越是不高兴;他邻居的生活过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邻居倒霉,或盼望邻居家着火,或盼望邻居得什么不治之...
2025-05-24
一生中我们会面对许多机遇和选择,有些人选择放弃一些已有的事物去追寻更美好的未来,有些人看着远处的风景心生向往,却又舍不得离开安逸的环境。父亲给孩子带来一则消息,...
2025-05-24
据报道,克里承认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失败后,全力协助他竞选的助手们承受不了这一打击,纷纷找心理医生帮助。虽然能够体会竞选总统失败滋味的只是极少数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2025-05-24
红色食物有助于减轻疲劳,并且有驱寒作用,可以令人精神抖擞,增强自信及意志力,使人充满力量。不过进食过量,会引起不安、心情暴躁、易怒。橙色食物最常见的橙色色素胡萝...
2025-05-24
西班牙《国家报》文章:思想有极限吗?摘要如下:2103年,移动电话已经销声匿迹,电子邮件变成了一种怀旧方式。22世纪的世界是建立在思想能力上的,人们已经学会只用...
2025-05-24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题目: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做什么?一位军界要人的回答是去乡间开一个杂货铺;一位女部长的答案是到海滨经营一个小旅馆;一位...
2025-05-24
据路透社报道,这一结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经过30多年的调查后得出的。该中心1972年至2004年期间每年都会对1500人至3000人进行有关幸福感的...
2025-05-2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