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2025-08-11
孤独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理上的疾病,一种可传染性的心理疾病。孤独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感觉,这种突如起来的感觉会在猛然间冲击我们的感情世界,让一个原本很乐观的人忽然变得抑郁起来。究竟孤独的杀伤力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就知道了。
21世纪什么疾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非典”、“甲流”。然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却是:孤独。
欧洲一项针对1200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1/3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芝加哥大学历时30年追踪5214名美国人后发现,人们一年平均有48天会感到孤单。调查表明,如果身边有一个携带“寂寞病毒”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寂寞的可能性比常人大52%!不仅如此,这种传染还具有多米诺效应,甚至会连累到朋友的朋友。
6种人最容易孤独
31岁的陈枚是一名图书编辑,平日里朋友遍天下,可一说到孤独,她感触颇多:“有一回心里特苦闷,想找个人倒倒苦水,但把手机里的电话簿翻了一遍,却一个人也没找到!”找这个朋友吧,隔行如隔山,实在没耐心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找那个朋友吧,人家整天上厕所都要挤时间,不好意思给人找麻烦;
找同行吧,虽有共同语言,但大家平时都是明里交流暗里竞争,怕成了人家的笑料;找作者吧,但只是书稿往还的工作关系,没有义务当她的情绪垃圾桶;找父母吧,又怕老人家太过担心……“明明站在大海边了,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渴死,这就是寂寞。”陈枚眼里满是无奈。
与陈枚不同,在外企工作的孙先生坦言自己是个怕寂寞的人,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即使老婆孩子不在家,也要把屋里的灯全打开。一上公交车就千方百计打电话消磨时间,下班没事拉几个哥们喝点儿小酒,只要家里来人就得支桌麻将,反正怎么都得热热闹闹的。“没办法,一闲下来,心里就慌得厉害。即使这样,有时候身处朋友堆中,突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孤独这东西,躲都躲不开。”
“即使有伴,人还是寂寞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商管理专家如是说。虽然寂寞的理由大同小异,但寂寞往往更偏爱六种人:
女性。女人更感性,注重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满足,再加上她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强,也更乐于宣泄自己的寂寞,所以是“寂寞病毒”的易感人群和最佳传播者。
领导。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探索成功的路往往不同常人,而到了顶峰时又曲高和寡,这是一种认知上、思想境界上的孤独。“上下级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是保证领导树立权威、体现下级尊重态度的前提”,心理学博士指出。
自我中心的人。这种人过度关注自己,难以从社交中得到心理满足,加上缺乏社交技能,容易受到孤立。
内心世界不丰富的人,比如有些啃老族、全职太太以及一下班就无所适从的工作狂。相反,实验证明,有强烈信仰的人不容易孤独。
缺乏家人陪伴的人。像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因此常常体验到外部的、行为上的孤独。
外向的人。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渴望新鲜感,需要外部刺激以达到兴奋状态。如果缺乏外部刺激,就会陷入无聊、寂寞之中。
孤独伤心又伤身
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孤单会如影随形呢?“过分追求物质,让现代人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需要,形象地说,就是本来想遛狗,结果被狗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丛中用一个玩笑概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人们荷包越来越鼓,对精神生活(特别是人际关系)也舍得投资了
比如说,人们买车得到来去自由的快乐,但养车、洗车、停车都是问题,生活被大大牵制,最初的自由和快乐都丢失了。
另一方面,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随之越来越实际了,以前一伙人凑在一起为虚无缥缈的理想可以聊一整夜,现在你要是心血来潮找人吃顿饭,别人还老疑心你是为请他帮忙做铺垫……本来以为越有钱就越快乐,结果大家反而越来越疏远,在这种落差之下,寂寞自然闪起了警示灯。
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都“群居”在平房、家属院里,邻里之间其乐融融,而现代社会,钢筋混凝土的坚硬却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交流更少了,灵魂也变得失落。
正因为如此,孤独带来很大的“破坏性”。研究表明,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个单位,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高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达到正常人的2倍;
孤独的人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因为它会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容易放弃运动,倾向于摄取更多脂肪和糖分、烟酒;孤独的人大脑缺少灵活性,睡眠不好,所以衰老得快;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人体免疫系统;长期孤独分泌更多叫作“肾上腺酮”的压力激素,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最糟糕的是,孤独产生的过激反应不仅害己还害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卡西沃伯指出,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可能更不容易相信他人,而且总是喜欢钻牛角尖,给别人找茬儿,朋友会越来越少。现代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网络”,如果处在其中某个关键链条的人,因“寂寞”带来的问题而断绝了同其他人的来往,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关系中断”,让寂寞呈几何倍数蔓延。
交对朋友是最好的“疫苗”
交对朋友是最主要的抗寂寞“疫苗”。研究指出,每多交一个朋友,在一周内感到孤独的时间减少0.04天,一年减少两天。丛中表示,我们择友的时候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住:
要找社会地位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的,要找愿意两肋插刀、大方的,要找离得近、常见面的……其实,帮你排遣寂寞的人不是能给你多少实际好处,而是你跟他交往不用担心谁付出得多,而且共事起来兴趣会越来越高涨。
把喜欢的事情(至少一样)当作事业来做。岳晓东表示,一个人变得开心时,身边的朋友也跟着变得开心的几率就会提高25%。换句话说,开心也是会传染的。丛中建议,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比如有人定期与一帮原本互不相识的“驴友”(旅友)一起出游,有人参加舞蹈初级班,有人去圆小时候的钢琴梦……
试着独处15分钟。有人可能会说,以上这些我都做到了,可我为什么还会时时感到寂寞呢?对此,三位专家都表示,对抗孤独的最根本办法还是要学会好好独处。“有些人把寂寞看作是一团死面,总是想扔掉,却没想到加点料、耐心等一等就能让它变成活面。”
丛中说。具体做法是:关掉门窗、手机、电脑、电视、灯,静坐下来,问问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有哪些新的想法,有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其中原因可能有哪些,哪些事情需要改变等等。
(实习编辑:张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80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不可不知的人际交往“心理效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2025-08-11
古时有一个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让人打造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让大臣分辨哪个最有价值。最后,一位老臣用一根稻草试出了三个小金人的价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个小金...
2025-08-11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有一位心理医生在银行排队取款时,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先生满面愁苦,这位心理...
2025-08-11
虽然当代社会往往会宣扬“做人要乐观”,但美国的科学家认为,这也不完全正确。据1月16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纽约大学心理卫生系教授沃克·福特的小组发现,悲伤带来...
2025-08-11
当今开放的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交际,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特别是女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务须加强自己交际能力的修炼。以下就提供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请女性朋友多...
2025-08-11
首因效应是一个心理名词,对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心理学规定,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称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
2025-08-11
固执是一种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易冲动和诡辨、缺乏幽默感等特点。固执的人常常发生与朋友分手、与恋人告吹、夫妻不和...
2025-08-11
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在情商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情商是一种控制及分辨个人和他人感受及情绪的能力,并运用这些能力去指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既然要控制及分辨他人的...
2025-08-11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交流不仅可以相互交换信息、传达彼此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能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理解。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无论是在工...
2025-08-11
当别人在交际场合说了错话或做了不自然的动作时,他一定会感到很尴尬,生怕人们嘲笑,蔑视他。这时你千万别看着他的脸,或看了一眼以后要马上转移你的视线。否则,他会认为...
2025-08-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