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开拓社交圈缓解交际疲劳症

2025-08-11 心理健康
【摘要】:有的网友在个性签名写着“如果不用吃饭那么就不用工作了”虽然未必是完全正确,但是吃饭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么如果当吃饭变成一种“工作”之后,许多人也就因此而

有的网友在个性签名写着“如果不用吃饭那么就不用工作了”虽然未必是完全正确,但是吃饭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么如果当吃饭变成一种“工作”之后,许多人也就因此而经常要为吃饭奔波,但内心却很空虚……现代都市人面临着对“社交疲劳”的挑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心理不适应等焦虑反应势必增多,由此引起的社会焦虑让都市人更加疲惫。

“几乎每天都要喝很多酒,你如果不和顾客喝酒就不会认识那么多人,生意就不会好。整天穿梭于各个酒桌之间,虽说都是‘朋友’,但也只是工作关系。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翻遍手机上的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那时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寂寞。”24岁的刘吉,是我市一家酒吧的公关人员,经常推杯换盏的交际生活让他的精神和身体双重受损,专家称他患上了“社交疲劳症”。

有着类似经历的某化妆品公司美容顾问张瑜,为了拓展客户市场,已经把饭店变成了另一间办公室。“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般都会安排在中午或晚上与客户见面。联系客户的时间只能放在开车的路上,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周末只能用来补觉。”连续不断的饭局消耗了张瑜大部分的体力与精力,“累”是她对一天工作的评价。

事实上,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职场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穿梭于社交场合,努力构建自己的“关系网”,搞得身心疲惫。

“关系”在作怪中国人重视饮食,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反映出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人们不仅要在饭局上谈生意,很多社交问题也要在餐桌上解决。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表示:“中国社会注重饮食文化,很多工作的展开要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这出自于一种交往的需要,而工作的交往虽然更直接的是把感情作为基础,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利益。从而使得人们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以及过分依赖社会关系。”

专家称如今社交活动已经不再单纯是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共享,转而成为一种职场生存的工具。而财富增长与人际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当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更加热衷于人际交往,而这种交往一旦超过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就会导致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阿尔泰指出,人和人的交往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吃饭还有更积极的交往方式,“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请人健身游泳或打台球也可以达到社交的目的,人们由健身进入社交,不仅能体现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能顺应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反之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81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际交往关键在于眉目传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