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什么不平、抱怨就要说出来。你要知道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一...
2025-08-17
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
人类的关系始于施与受,而施与受又开启了我们的清白与罪疚的经验。这是因为,一方带着期待而付出,接受的一方则感觉自己背负着回报的义务。一方带着期待,另一方则感受到义务,如此一来,造就了每一段关系中的罪疚与清白,也使付出与接受的两方交换位置;除非最终的施与受达到平衡,否则无论是付出或接受的一方,都不会满意。这意味着接受的一方将有机会付出,而付出的一方也必须能够接受。
无论快乐与否,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我们也失去了独立与清白。当我们接受时,会觉得对给予者有所亏欠,我们会因亏欠而感到不舒服,并且努力回报以使自己释放这样的压力。每一份礼物背后,都有这样的代价。另一方面,当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某人或是付出大于回报时,通常会以愉悦的方式经验到清白感,也就是当我们不亏欠任何人、无所求或没有得到任何赠予时,我们通常会有轻松而自由的愉悦感。
当施与受能够平衡,我们才能经验最深沉的满足。然而,为了维持前述清白的愉悦感,通常人们会有以下三种行为模式。首先是:
1、自我设限
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他们宁愿封闭自己,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所以,他们常因为对生命采取冷眼旁观的立场,而产生空虚和不满足的感受。
许多忧郁症的人采取这种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来自父亲或母亲(或双方)的给予,然后将这样的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最终导致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任何美好事物。他们合理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对方所给予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或“对方所付出的无法满足我”。有些人拒绝的理由则是,不愿接受给予者的批评或附加的限制。无论基于什么理由,结果都是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被动与空虚。
我们会在另一些人身上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愿意接受父母所付出的,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父母如是的样貌,并且带着感恩的态度接受来自父母的赠予。这样的接受经验,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流动,这使得人们能在其他关系中也充分地经验“施”与“受”。
2、助人者症候群
第二种维持清白的方式,是否定自己对他人的需求,这发生在当我们付出多于别人的给予时。这种维持清白的方式是短暂的,一旦我们接受了他人的给予,这样的“权力感”就消失了。
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
然而,避免背负责任的自由,对关系发展是没有帮助的。有些伴侣在关系中只想打破原本的平等,保持自己优越的地位。当他拒绝伴侣的付出时,另一方可能也会拒绝他的给予,他的伴侣可能会经验到疏离及愤怒。这样的助人者,将会经验到空虚和怨愤。
3、充分交换
第三种是最美好的一种经验清白的方式,就是在充分给予及接受后的满足感。这种“施与受”的充分经验,将滋养关系的过程。这意味着一方不论得到什么,都能平衡地回报另一方。
对这样的清白感而言,除了施与受双方角色的流动外,交换过程中“等量”平衡也同样重要。我们小额的交换将带来少许利益,大量的施与受则带来丰富与幸福的感受。这样的幸福并非从天而降。大量回报将为我们带来满足、正义与平静。在各种维持清白感的方法中,这样的方式最能让我们获得自由,这样的清白将使我们心满意足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86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怎样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交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当你有什么不平、抱怨就要说出来。你要知道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一...
2025-08-17
1、你喜欢过问别人的隐私吗?在一个文明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别人的隐私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要好好反省了。窥探别人的隐私向来被...
2025-08-17
“谢谢”也许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表达感恩的方式了。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声“谢谢”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还会使人际心理关系更加融洽。为了解表达感恩之情对人...
2025-08-17
朋友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可不小心交到损友,他们很可能成为生活的腐蚀剂。《当朋友让你受伤》一书作者,社会学家詹·耶格博士特别警示,哪些人不值得交往。喜欢吹毛求疵的...
2025-08-17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2025-08-17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你的家人、朋友、上司甚至爱人,总会遇到要说服对方的情况。生活中,常常遇到要说服别人的情况,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让他乖乖听你的话,你还得看...
2025-08-17
第一句,“群处守住嘴”。是要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有的人和别人相处夸夸其谈,显得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积淀丰厚,岂不知他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
2025-08-17
同性朋友之间闹别扭,冷战之后便“骑虎难下”了,特别是女人之间,谁也不会“拉下脸”主动要求和好。所以,密友之间闹别扭,最重要的是怎样找“台阶”。从起床习惯看女人心...
2025-08-17
导语:当你说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时,人们通常会怀疑你和你所说的话,这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心理表现。更好的方式就是:不要直接阐述,而是引用他人的话,让别人来替你说话,...
2025-08-17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大学生刚开始找工作时自认为具备种种优势,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左挑右拣。但随着毕业临近,眼见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已经找到工...
2025-08-1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