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老师:你好。我是位大四的学生,再过半年就要毕业了,眼看同学们都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兴奋,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不知道大学毕业后,该怎么走?老师说我是块...
2025-09-03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17。1%的受访者认为,2008年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就业元年”。面对这一身份转变,抱有“精英心态”的大学生自然会有心理落差。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达15。8万人,加上外省份来上海寻找工作的毕业生,上海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招聘岗位数同比减少了20%左右。
对此,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表示,一方面上海会努力扩展就业岗位,一方面毕业生也要调整好心态。他强调说: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就可以就业的岗位,这对大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3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赵晓琴刚结束上海一个单位的面试,回到浙江萧山的家中。迄今,这位在广东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接触过六七家用人单位,投出的简历“不计其数”。她希望“能等到好消息”。
她父母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几经辗转,最后在萧山当地开了一家鞋店,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不过,读新闻的赵晓琴对父母的鞋店兴趣不大。在她看来,父母当时下岗、开店,只要能赚钱、谋生就可以了,而她就业要考虑别的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个人兴趣等。她说自己是个有些理想化的人,“不想仅把职业当成赚钱的工作”。
这位女大学生希望能在媒体工作,“虽然收入不一定高,但总是个白领吧!”“白领”在赵晓琴心目中的“职业排序”中,在“社会中层以上”,“至少比简单的体力活要好一点”。
“读大学了,虽然没有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但多少有些‘社会精英’的感觉。”她说,四年大学,花费不菲,她觉得自己在知识上应该是个“人才”,但她说,“进大学时,绝对没想到就业会这么难!”
赵晓琴有一位室友,这名女生在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场排队4个小时,终于见到了用人单位。她递上汗涔涔的简历,对方只看了3秒钟就放在了一边。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择业理念有关,他们大多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忽视基层的工作岗位。
“择业理念”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词。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季宝红代表说:“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一定要坐办公室,而不能做一线工人呢?有这么多办公室岗位吗?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总想着外资企业,也可以考虑考虑民营小企业,要拓展自己的就业思维和思路。”
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年轻人“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竞争,否则政府推出再多的就业岗位也难以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的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就业预期比较高,总觉得自己该做‘白领’而忽视普通就业岗位,这当然不现实。”施有毅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因自己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菲薄。
转变成才观念,从基层岗位做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说,大学生欲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的岗位。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座右铭下,“欲扫天下”,先得从基层的“扫一屋”开始。
在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工人李斌仅毕业于一所技校,从一线基层钻研、实干多年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知识型专家”,如今被大学聘为教授,登上“象牙塔”的讲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早年于华仁书院预科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辉瑞制药公司推销员。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在博客中说:“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机会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能够学到东西。大学一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服务员,之所以接受这些工作机会,是因为至少我需要有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事实上,相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调整择业理念的,也包括学生家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扮演了子女求职“决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长说,与其让孩子做工人、服务行业人员,还不如先不就业;时间长了,甚至可以先申请低保———也就是说,宁肯让孩子在家“啃老”。
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呼吁说,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自食其力,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
施有毅认为,选择普通岗位,相当于在“起跑线”上退了一点而已,只要有才能,普通岗位照样能培养出精英
高等教育如何同社会需求衔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表示理解。他说,学生花大量学费读大学,当然有一个成本预期,“那么多高分学生愿意来读我们学校,首先是看中我们学校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期望教育投入有好的回报。”
因此,仅要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转变观念。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妨碍大学生一时难以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的,更多的是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身份教育”“分数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熊丙奇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是“精英模式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的;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高校方面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也没有任何转变。许多高校追逐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并没有多少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精英教育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注重各类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将学生“劫持”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中。为此,学生及其家长付出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熊丙奇认为,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与社会保障有关。如今,劳动者越是“普通”,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是“低廉”。
“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比呼吁大学生‘心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熊丙奇如是说。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3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毕业后的路 我该怎么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舒老师:你好。我是位大四的学生,再过半年就要毕业了,眼看同学们都有一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兴奋,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不知道大学毕业后,该怎么走?老师说我是块...
2025-09-03
每个新学期伊始,对所有奔忙于校园中的新身影和老面孔来说,选课都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大学生在享受自主选课制度带来的学习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此花上不少的时间和精...
2025-09-03
经过高考奋力拼搏的大学生,个个带着理想、希望,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殿堂。但是,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有的哭过,有的想家...
2025-09-03
很多大学新生都知道,大学阶段,要过英语四六级,要多拿几张职业技能证书,要多参加社会活动,要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要为考研做好准备……但是,在众多需要完成...
2025-09-03
即将走出“象牙塔”,走上工作岗位,要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单位人”或“企业人”的转变,大学生必须调整心态,树立积极正确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社会,有所作为。客观全...
2025-09-03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又有一批幸运儿跨进了大学的门槛,此时,他们的父母都沉浸在无比兴奋之中。但父母在为孩子高兴的同时,也有忧虑的一面:这么多年,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身...
2025-09-03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才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等层出不穷,一些企业对于这些“科学测评”的工具和技术极感兴趣,希望能够通过...
2025-09-03
1、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能够激发内在心理潜力,调动心理活动积极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克服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如学习时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提醒自己,“集中注意”、“不要...
2025-09-03
如何在招聘会上尽量节省成本,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如何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局势中“笑到最后”?可锐职业顾问中心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认为,每位毕业生在出门之前,不...
2025-09-03
“我晚上做梦,梦见自己一道题也不会做了。”昨天,在家复习的高三学生小童打电话向老师诉苦。离高考不到半个月了,不少考生心理情绪出现波动。教育界人士建议,这段时间要...
2025-09-0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