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部分大学大四的学生,最近由于毕业聚会、就业压力大等种种原因,近期不停地出入KTV店,K歌发泄。在广州多间大型KTV店,每天下午2点~6点时段和晚上11点至第...
2025-09-07
拖延这个毛病,有时候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人都有过把该干的工作拖到最后,最后期限要到了才加班加点赶工完成的情况。甚至有时候因为时间的压力,人变得更敏捷、更专注,工作反而完成得更快更好。
然而,拖延并不总能变成这样的好事。当拖延已经形成习惯,事无巨细,甚至在自己非常看重的问题上都拖延;当自己深深地被其困扰,无数次寄望于“第二天”能改变但还是身不由己地拖下去的时候,拖延就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认真的面对和解决。
因为拖延工作的时间基本都是在玩,拖延常常被认为是懒惰。然而它并不只是懒惰这么简单。想想拖延可能的后果:失去重要的机会,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如失去机会的负罪感、效率低下的无能感、荒废时光的空虚感等,这些足以让很多懒人变勤快。如果这么大的代价都不能让一个人放弃拖延,那么就有理由相信,拖延对于这个人而言,存在某种不小的价值。
拖延是一种推迟进行任务的行为,这种行为表明了我们对所拖延的事情的真实态度:抗拒。我们需要做一件事,然而真实的内心因为种种原因又抗拒去做,这就产生了内心冲突。如果个人能意识到并勇敢面对冲突,就能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解决,看哪些理由更合理、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然后决定是否要做。
然而很多冲突并不容易解决,涉及客观现实,涉及我们长久已来根深蒂固的信念,面对起来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于是我们只好无意识地采取拖延来逃避面对。所以,拖延本质上是一种保护自己暂时免于内心冲突和焦虑的手段。
比如小佳,她拖延写稿,其实是对工作不满意的表现。所以她会说“生活太平庸”,“没有好选题”、“好机会”,“缺少点燃激情的机会”。这样的问题本来可以通过更积极的手段来解决,要么换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工作,要么认识到自己这些要求并不合理。作为记者,她有责任主动搜集选题,也有责任寻找点燃激情的机会。但这个问题涉及的自我批判和改变太大,小佳也许潜意识不愿面对。如果换工作不现实,又不能改变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就变得无解。每个让自己必须面对现状的写稿任务都成了焦虑的来源,拖延成了唯一的缓解手段。
既然拖延的本质是为了缓解焦虑,要想不再拖延,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知道焦虑来自哪里,并且想办法处理。焦虑有时会来自任务本身,比如一个讨厌收拾的人面对一个杂乱的屋子;但更多时候,焦虑来自事物背后潜藏着的,我们对自己、对事物的不合理信念。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事应该绝对完美,她就可能很难开始一件事情,因为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甚至出门也必须要“整点”才行;如果认为“勤奋是一种对智商的侮辱”,为了不与这个信念冲突,她就会尽可能不让自己努力;如果认为失败是可耻的,自己绝对不能失败,那么在面临没有绝对把握的任务时就会非常焦虑。这就是沈洁的情况,为了与自己“聪明得不需要努力,也不能够失败”的信念一致,她直到考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却因为任务本身的巨大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瘫痪了行动力。
既然行为会与抱持的信念相一致,要改变拖延,就要从处理不合理信念开始。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自我对话来识别脑海中导致冲突、阻碍行动的不合理信念。留意自己在拖延之前和拖延之后脑海中的念头,尤其是那些带有“必须”、“应该”的想法,它们往往代表了支使着我们的僵化信念。一旦识别出,就可以理性地看待它们,形成更合理的信念。事实上,不合理的信念往往经不起审视,一旦被我们觉察到,就很难再支配我们。
但是观念的改变仅仅是第一步。必须看到,拖延的根源虽然在于心理,拖延这种行为模式却决不可能仅凭想法的改变就自动消除。我们也不可能靠环境的改变一夜之间脱胎换骨。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只能靠行为来慢慢消除,用新的良好的习惯来替代,没有捷径可走。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好在已经有了不少关于拖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办法,比如记录自己的拖延、制订合理的计划、奖励自己的不拖延、说服自己开始工作,哪怕只工作五分钟等。但是要解决拖延,最重要的或许是不要一开始就指望根除它,而要把拖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从心理上接纳,这样才能应对向着“不拖延”前进过程中的挫败和反复,而不至于气馁下来半途而废。要与拖延战斗,耐心、宽容和坚持,三者都非常重要。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75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毕业生频频光顾KTV发泄压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广州部分大学大四的学生,最近由于毕业聚会、就业压力大等种种原因,近期不停地出入KTV店,K歌发泄。在广州多间大型KTV店,每天下午2点~6点时段和晚上11点至第...
2025-09-07
经过高考奋力拼搏的大学生,个个带着理想、希望,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殿堂。但是,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有的哭过,有的想家...
2025-09-07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
2025-09-07
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有关人的生物节律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
2025-09-07
美加加州大学的郝伯父格教授研究发现,进入中老年时期的男性多产生一种与更年期病症不完全相同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在性格和心理上发生突破,且感到焦躁不安,郁郁寡欢...
2025-09-07
心理卫生中心专家况利教授表示,近几年来我市大学生自杀人数下降,表明我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不过,一成以上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现象仍值得社会关注。比例女生...
2025-09-07
对80后心理问题的盘点,可以让我们看到共性,你面对的,大家都在面对……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可以放轻松一些去悦纳,就算是西天取经式的心灵旅程,你...
2025-09-07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有些女性一不小心就成了大龄女青年,而且被冠上了一个新词——“剩女”。数据显示,北京“剩女”突破了50万!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相对于...
2025-09-07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女性心理产生疾病呢?一、超负荷的...
2025-09-07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历经30年完成的一项全新研究表明,若儿童智商(简称IQ)低于正常水平,成年后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精神类疾病...
2025-09-0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