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学龄儿童道德上的认识

2025-09-08 心理健康
【摘要】:学龄儿童在道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由于儿童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弱,对道德本质还不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品德评价方面,常常带有依赖性,缺乏独立

学龄儿童在道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弱,对道德本质还不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品德评价方面,常常带有依赖性,缺乏独立性;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德,往往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不善于从品德观点、行为动机和原则上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德,往往以具体的行为表现为评价的依据;不善于全面的辩证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品德,往往是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只会评价别人,而不善于评价自己。

只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品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评价他人和自己的品德时,才逐渐向着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和全面性发展。

针对儿童期品德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在家庭德育工作中,应当注重正面的榜样教育,并引导儿童去辨别好坏行为,逐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克服品德认识上的表面性、片面性、肤浅性的弱点。在引导儿童评价他人和自己品德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儿童全面的评价能力。

(实习编辑:张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8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地震发生时你该怎样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