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一个让你延长生命的革命性新秘方。最近,我被一本书完全迷住了。夜以继日,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的名字是《WhyWeSleep》。看书名似乎非常无聊沉闷,但是一旦...
2025-09-16
我们总是追求向外生长的力量,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
却不知道,
只有向内生长,才会变得完整。
很多人一聊到自己的缺点,仿佛自带显微镜,越是审视,就越是放大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进而自我批判。女性尤甚。
有些人哪怕受过良好的教育,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相貌、事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生活中也得心应手,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在被别人夸奖自己时,下意识的反应都是:为什么突然夸我?我哪有这么好!然后不好意思地转移话题,或是直接用自己的缺点来反驳对方。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不够好,并非因为自己真的不好,而是我们对自我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值得。
这种习惯性的自我批判往往来自一些不好的成长经历。曾经某些负面的体验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带来的不止是当下的尴尬与心理负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让我们形成一种“我不够好”的潜意识。以后别人一旦批评你,就会持续加深你内心深处“我不够好”的意识。而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反而有强烈的不适感。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01
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只有父母离异这一种,很多单亲家庭的小孩也能身心皆健康地长大。与父母离异相比,童年时情感被忽视会产生更恶劣的影响。
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把小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看,认为孩子还小,还没到有心理需求和重视情感的地步,只要保证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了。甚至在有些父母的认知中完全没有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这些概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心中真正的自己一直是被压抑、被否认的,他们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
综艺《少年说》里有一位妈妈经常打压自己的女儿,她总说自己的女儿性格太飘了,必须打压,这是为她好。当女儿抱怨妈妈从来没看见自己的努力时,妈妈的回应也从来都是: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有多么差。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叫雯雯的姑娘一直被母亲严格要求,她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做,甚至连兴趣爱好都被抹杀。当雯雯以全A的优异成绩进入最好的初中后,她发现班里很多同学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而自己什么特长都没有,很多活动都不能参与。
如果自身条件欠缺,可能还不会有这么大的心理落差,但雯雯身材高挑,四肢协调,小学时就经常被选入舞蹈队进行训练和参加演出。后来妈妈因为排练与补习时间冲突,就让雯雯退出舞蹈队。那会儿雯雯还小,什么都听妈妈的,可越长大越发现自己应该坚持自己的爱好。雯雯上初中时,学校的健美操教练看中了她,希望她能加入健美操队,在征求家长意见的时候妈妈一口回绝。自此,雯雯和妈妈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表面上看,父母们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人的确是要好好读书。但事实上,有些父母从未真正地看到过孩子,也从未试图去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他们不关心你的喜恶、你此刻是什么感受,他们只知道自己需要你做什么,只知道自己想要你成为什么。
作为一个孩子,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很无力,因为自己一旦被养育者讨厌,一旦被抛弃,就意味着要面临无法生存的威胁。所以尽管很难过、很委屈,他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本能,降低自己的内在需求,去迎合父母定下的规则。在这种无限退让和持续被否定中,慢慢就形成了“我很差劲”的固定思维,然后就总是觉得别人都没有问题,出问题的一定是自己。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心里,都有一个过分压抑自己的小孩。每一种成年后的反叛与茫然,都源自未成年时期的过分顺从。
从传统文化教育来看,中国人崇尚儒家思想中的谦虚内敛。中国的父母也更倾向于打压式的教育,以使孩子早早领会谦虚美德的内涵。而国外正好相反,父母对孩子多采用赞美式教育,这让孩子们从小就认为自己很棒,从而拥有强烈的自信。 自信的人,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人们自信的基础!
02
外界的评价
外界的声音也会变成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有些人真的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那些负面评价。更有甚者,会把外界的评价当作自己的行事准则,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而不断迎合别人,哪怕很多事自己根本不喜欢。
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想成为别人心中完美的样子,却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成为的样子。我们如此在意别人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害怕孤独,害怕自己因为无法达到别人的要求而被忽视、被冷落、被孤立。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难免在某些时刻与他人疏远,或是自身原因,或是他人原因。当我们陷入孤独时该怎么办?这种时候与其盲目地讨好他人、迁就他人来解决一时的孤独,不如高质量地独处,在没有陪伴的日子里沉淀自己,厚积薄发,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如果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改变别人的看法,那我们完全不用在意,因为逐渐强大的我们已经无需他人的评价来佐证自己的人生。
03
过度自省
自我反省可以让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过度的自省会让人变得十分消极,因为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强烈的、负面的自我暗示,会令人逐渐形成遇事先否定自己的习惯。
过度自省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对自己有超乎寻常的期待,一旦自己没有达到内心设定的要求,或者新事物的介入对自己过往的认知产生了冲击,就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怀疑,然后开始深度地自省,而这种深度的自省,往往导致自我认知的全面崩盘,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案例:
一个从小到大被称为“学神”的孩子,在参加了一场人数众多的比赛后,对自己产生了全面的怀疑与否定。在他看到别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时候,对自己十几年来只有成绩拿得出手这件事产生了极端的厌恶。但他从没想过,自己已经拥有了谦和、自律、内省等十分优秀的品质,而他也绝不仅是只有成绩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看见真实的、值得被爱的自己?
首先我们要明白,无条件地自爱,不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不关乎我们是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到最好,它是一种我们都应该具备的本能,一种帮助我们对抗复杂环境与嘈杂声音的力量。它的产生,不需要任何先决条件,只是需要我们摒弃对自己的一切偏见,没有任何缘由地知道自己值得被爱。
然后,把批判换成肯定,把愤怒和无措换成平静地找寻自己的真实需求,把不懂拒绝换成直接说“不”。欣喜于自己有成功的部分,也要允许自己有失败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生命中80%的烦恼,源于对自我的否定。阻止受伤、过度补偿、期望过高、强迫自己等,从来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方式。获得认可、尊重与自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永远做真实的自己。
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当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认同感时,就会明白,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快乐,就不要参考。
作者简介:
林宗凯已帮助过17人入驻年限10.2年预约咨询私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5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睡觉,一个让你延长生命的革命性新秘方。最近,我被一本书完全迷住了。夜以继日,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的名字是《WhyWeSleep》。看书名似乎非常无聊沉闷,但是一旦...
2025-09-16
这世界上,有种爱,叫做父母的爱,还有种痛,也是父母的爱!不是父母的爱不伟大,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爱都伟大或者都值得歌颂。有些爱,真是nozuonodie,下面列举...
2025-09-16
自从原生家庭活了,很多人就开始责备父母,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和困扰。只会让我们掉进无底的深渊。...
2025-09-16
01我要说是“边界感”。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你没请他来改造你,但是他很愿意来改造你。你家大事小情,从衣着打扮到子女教育,他都想发表一些看法。他觉得自己是佛祖是...
2025-09-16
女人总是婚姻最大的牺牲者,不少女性都会赞同我这句话。其实婚姻生活刚开始都是美满幸福的,但是到了最后难免变味。事情的发生总有因果关系,过得辛苦的女人,或多或少都有...
2025-09-16
经常听到家长说这个现象:我的孩子一点目标都没有,每天得过且过的,看着着急啊。或者说:怎么他对未来一点想法都没有呢?小小年纪就像个咸鱼似的,看着就来气!于是乎,他...
2025-09-16
人这一生,开心也是过,伤心也是过,疲惫也是过,轻松也是过。与其愁眉苦脸,不如露出笑脸,把心放宽一点,把事看淡一点。琐事烦恼随他去,流言蜚语别在意。享受一天是一天...
2025-09-16
不管是身体上的小疾病,如感冒发烧咳嗽,还是孩子总不愿放下手机的倔强,这都可能是他正遭受压力的体现。此外,年纪再小的孩子,也存在着压力!身为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去...
2025-09-15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总是不好意思、不愿意麻烦别人,有什么事情尽量自己解决,一般不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心理学上认为,这属于圣母型人格特征,心理倾向的一种...
2025-09-15
只要跟人打交道,这两项能力都很重要。倾听,能让你识别他人,共情,能让他人发现你。01倾听倾听的关键字眼是“倾”字。请你用“倾”字来组词,你会想到哪些?倾囊相授、...
2025-09-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