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博士爸爸教14岁儿子做渣男:可以看黄片、高中多睡几个女生...

2025-11-06 心理健康
【摘要】:父母不仅需要教育孩子“爱自己保护自己”这一课,还有“尊重和善待他人”这一课。自爱的同时能够爱人,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01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渣男“老爸不

父母不仅需要教育孩子“爱自己保护自己”这一课,还有“尊重和善待他人”这一课。

自爱的同时能够爱人,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1

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渣男

“老爸不要求你发财,只要求你多睡几个女生,多给我生几个孙子。”

“我从小到大在读书,三十多岁还在读书,我不希望孩子过我这样的生活,给他看小黄片,高中就可以睡女生”

“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渣男”“他14岁已经有两个女朋友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前段时间,名为丁某的父亲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他的教育观,顿时引爆了众人的三观。

而他也并非是一名籍籍无名的父亲,相反是个学霸博士生,在金融界是个知名投资人,写过书,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大众眼中可以称得上“成功人士”的父亲,不是教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而是教会他成为渣男。

在这个事件下有这样一句评论,很戳人:

“我在教女儿保护自己,你却在教儿子伤害别人”。

近些年来,女性受害案频频发生,每个事件下总会有无数女孩的父母提心吊胆。

我想,他们都曾经会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这样告诉自己的女儿:

“不要让其他人随意触碰你的身体”

“谈恋爱要有分寸,保护自己”

“出门注意安全”

“不会随便上陌生人的车”

“夜里出门要结伴而行”

可是尽管如此,却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人把你的孩子拖进深渊。

因为我们能够约束孩子,却难以约束恶人。

当女性学会了保护自己,但男孩从小不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女性时,伤害最后也许一样会落到她们的身上。

02

父母的三观如何影响孩子的?

澳大利亚曾拍摄过一部公益短片。

一个男人趁着女孩蹲下来捡东西,拍摄女孩的隐私部位,并和同伴大声调笑,把无耻当光荣。

一个男人在婚姻里肆意对妻子使用暴力,却不以为然,觉得教训妻子理所当然。

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尊重”与“平等”,有的只是“轻视”和“伤害”。

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如此的人?

回溯他们的儿时,就会发现:

当小男孩故意推倒一个女生时,老师不是过去批评他。而是过去宽慰女孩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喜欢你。”本来忐忑的男孩听到后,又继续开心地玩耍。

当小男孩在和女生玩游戏时,父亲训斥他说:“你不要像女孩一样”。这让男孩觉得女生应该低自己一等。

于是后来发生的一切也似乎有了答案。

这部短片是在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厚重且深远的。

之前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老师曾说过一个观点:

很多无视规条法律犯罪的人他们也许有着高学历、高智商,但脑子里却没有“正观念”。

他们不在乎其他人,把伤害他人当成是一件不以为然的事。

为什么?正是因为在他的家庭教育中,没有人给他们灌输正而良的观念。

比如发生了丈夫家暴妻子的案件,大部分父母会告诉孩子:这样伤害人的方式是不对的,这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但或许会有一部分父母,会说“这个女性一定做错了什么,她活该被打”。把一场暴力合理化,灌输给了孩子“家暴不是我的错,是她的错”。

多么可怕。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开头的丁某被众人怒骂讽刺的原因。

一个把孩子当渣男培养,在言语中轻视女性的父亲。

也许未来他的孩子未必会成为一个渣男,但身为父亲却把这样的三观传递给孩子,真的正确吗?

很多时候,父母的三观和言行,往往决定着就是孩子未来的三观和言行。

所以,父母不仅需要教育孩子“爱自己保护自己”这一课,还有“尊重和善待他人”这一课。

  自爱的同时能够爱人,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3

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和善待他人”

1、放下性别的优越感,抛开固有的性别偏见。

在丁某的言语中,有着满满男性的优越感。

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很多人,对男孩和女孩持有双标的态度。

去年网上有个14岁女孩出去开房,结果被父亲打到骨折。

一位网友在朋友圈做了一个“调查”,他本意是想问下其他网友:“如果这是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怎么处理?”

结果有个网友这样留言:“是儿子就随他去,是女儿就打断腿。”

从小到大,女孩家的父母多半会对孩子进行千叮万嘱的性教育,生怕走错一步。男孩家的父母听之任之,不以为然——反正吃亏的不是我。这种性别的优越感,就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性别的偏见也十分常见。

男孩必须要男孩样

不要哭哭啼啼

不要像个女孩

这些性别偏见,一方面会压抑孩子的本性,另一面也会传达“女性不如男性”的信号。

当男孩的需求不被看见,他们也很难去理解女孩的需求,歧视也就会产生。

所以,正如《养育男孩》一书中写到:

帮助男孩认识到,女性和他们一样都是人类,要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多为他们考虑,这一点非常重要。

2、建立性别和边界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提出:从3岁开始,孩子性别意识就已经开始萌发。

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个时期是孩子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孩子逐渐明白男女有别,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

所以3岁后,父母与孩子间有些事情就要开始“避嫌”。

在这一方面,有个妈妈之前在育儿群分享的方法我觉得很赞同。

她说,在孩子出生后,她就与丈夫间有达成共识。

在孩子3岁左右时,女儿洗澡时,丈夫都会自觉回避。

如果是男孩,妈妈就会主动避嫌。

除此之外,妈妈分享说,她们在给孩子洗澡时,还会趁机和孩子交流。

比如,告诉孩子,为什么只有爸爸能给他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

用毛巾洗孩子身上的一些敏感部位时会告诉她,这些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也不能随便去摸别人。

这么做,除了帮助孩子从小建立性别和行为的界限,也让孩子清晰认识到自己身体是不能给别人触碰的,同样的也不能去触碰他人。

3、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教育的本质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等地铁的时候,当孩子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

你和家人耐心地告诉他这是排队用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他看。

那么你便教会了他遵守秩序和规则。

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你牵着孩子过马路。看到有车辆停止让行,你示意孩子鞠躬致谢。

那么你便教会了她去感谢,和回馈善意。

当孩子在草坪上玩耍,看到一群蚂蚁在搬家,他好奇地想用手去弄它们。

你要告诉他,“蚂蚁也是生命,也知道疼,就像我现在打了你手心一样疼。”

那么你便教会了孩子敬畏生命。

只有父母端正自己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鹤立于人群之中。

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与你共勉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心理学技巧,提升生命的品质,欢迎咨询:4006009299,或者添加助教微信咨询。

扫码报名咨询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4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结婚90天出轨400人,百万粉丝女网红曝劈腿内幕 | 完美男人,为什么也会出轨?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