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异常心理学——人人都有精神病!

2024-01-05 心理健康
【摘要】:电影《A面B面》中有这样的台词:人人都有精神病;有时候正常人的行为,比精神病还要疯狂;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黎明。“学心理的人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和其他专业的同

电影《A面B面》中有这样的台词:人人都有精神病;有时候正常人的行为,比精神病还要疯狂;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我们能够看到黎明。

“学心理的人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啊?”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接触时,总是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每每听到,心里忍不住咒骂:你才不正常呢,你们全家都不正常!可是,向来以伪装淑女见长的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将这样的话说出口,相反还要秉承“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学”的使命,耐心、细致,面带微笑地给对方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像凡·高这样的精神病人究竟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不知道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有没有想过,学心理学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叫心理正常?什么叫心理不正常?和大多数人一样就叫正常了吗?还是说,所有人都疯了,只有精神病人才是正常人。按照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在提出任何一个概念之前,都要赋予它一个操作性定义,比如什么叫正常?

异常心理学理论认为,正常心理具备三种功能:一是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二是进行社会交往,肩负责任;三是正确地反映和认识世界。心理学家用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性和内省的标准来区分正常或者不正常,此外还有社会学角度、文化角度、精神医学角度的区分方法。

不正常的心理,又称异常心理或者变态心理(和常态相对应),作为心理障碍必然存在相应的病理改变和外在行为表现,以此来判断一个人正常与否。根据统计学的标准,人类的心理特征是呈正态分布的,处在中间的部分是正常,处在两边的为不正常。当然,每一种心理特征还有具体、细致的衡量标准。对于非专业人士,出现古怪、离奇的行为可能就认为是不正常;偏离某一种文化习俗,破坏了社会普遍遵守的规范,也会觉得“那一定不正常”,比如同性恋。这些非标准化的区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于主观和笼统,并不足以判定一个人正常与否。

话说回来,心理学学生之所以给人这样的印象,也不是没有原因。记得大一时同学分享“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时,有人说,我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此君刚刚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车祸,经常从噩梦中惊醒,长时间无法释怀。他的理论是:学心理学吧,这样我能治疗自己的“病”。有人说,就是喜欢啊,平时愿意研究别人的想法,对心理现象有兴趣,此君说:“屏蔽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将报考志愿全部填成‘心理学’,我觉得如果喜欢,就要去做!”

也有人凭着一腔热情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看了一部心理学电影就爱上心理咨询师,买了一本《精神分析引论》就决定了人生方向的,当然啦,这是我。难道因为这样,就判断研究心理学的人都是精神病吗?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让人拥有独一无二的看待世界的理论系统:数学训练了人的抽象逻辑思维,物理学训练了人的实证精神,美术培养了人的审美情感,心理学也不例外。学心理学的人更能看清楚许多社会现象,看到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至于心理学让人变得特立独行,思维怪异,至多是对有些人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评价。

任何和大多数人表现得不太一样的人,都有可能被看作异类。因为人们喜欢亲近与自己相似的人,而将和自己不同的人看作“异类”、看作“有毛病的人”,这只能算作将自我存在合理化的手段吧!就像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通过比照精神病人来证明自己的正常一样。而且,影视作品、广告宣传中被夸大的负面信息,也将学心理学的有病人士放在了放大镜之下。

如果真的要深究这个问题,不能说只有学心理学的人是“不正常的”,是“精神病”,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精神病”,人人都是精神病,个个都是精神病。有的人学心理学,硕士、博士念下来,结果却自杀了;有的人做心理咨询,帮助过许多人走出心理困境,后来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案例也确实存在。

天才与疯子的主题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注解反过来说,不学心理学,不搞心理咨询的人就等于正常,等于没有心理毛病吗?一个人从年幼到年长,再到年老,20年,30年,4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可能一点创伤没有,一点压抑没有,一点挫折没有。有的创伤、压抑、挫折会造成重大的心理伤害,这时候去学心理学是聪明的做法,如果一味地逃避,连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不是更不幸吗?

面对非心理学专业同学的误解,我们曾经特别去找老师咨询过。我问Z老师说:“未来的某一天,您会不会考虑自杀?”老师说:“这个我不敢保证,会或者不会,未来的事谁也不能说清楚,因此不应该把话说死。不过有一点非常肯定,如果有一天我自杀了,不会是因为我学心理学或者做心理咨询而自杀的,而是因为我自身的问题。如果没有学心理学,可能我早就自杀了。”

你我都是精神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之所以没有被送到康复医院,是因为我们还有安抚自己情绪、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且,精神病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也不是现代心理学发展之后才被人们发现的,过去的思想家、艺术家中就不乏精神疾病患者,比如凡·高、爱伦坡。只不过,过去的医疗水平未能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人们也无法理解精神病人的行为,于是人们发明了“精神病院”,将被看作“极端异类”的人安置在贴有统一标签的空间里,以安抚其他人的恐慌情绪。可是对于那些被看作异类的人们,精神病院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吗?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成果之一,就是不再把心理上的问题看作严重的问题,心理工作者也不再将求助者称为“病人”,而是将他们视为“客户”、“当事人”或“来访者”。早年心理学的立论基础是,所有的人都是精神病,但现代心理学的立论前提则是所有人都是正常人,只不过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精神困扰而已。因此,有情绪问题或者行为问题的人可以直接去找心理医生,就像是划破了手指去找外科医生包扎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10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精神分析史上第一个病人——安娜.O 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