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生于1946年,出生地:纽约州,布鲁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卡罗尔·德韦克的核心思想在本书所讨论的所有理论家之中,...
2025-01-27
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作为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八个阶段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5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力量的作用。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惧怕。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第二阶段是儿童期(1.5~3岁),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意志品质)。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父母与子女的冲突随着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而激烈,一方面父母必须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又不能过度保护而阻碍到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他们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是学龄初期(3~5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目标品质)。他们发展了企图心和目的感。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果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形成自卑感。
不能很好地发展主动性的儿童,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内疚感和退缩性,他们可能缺乏目的感,并在社会交往或其他场合很少表现出主动性来。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6~12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能力品质)。大多数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的聪明和能力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和展开竞争。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18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诚实品质)。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埃里克森说:“这种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爱的品质)。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人的爱的承诺,但也可能有别的结局,例如两人一起分享亲密感而不结婚,也可能很不幸,与人结了婚却没有亲密感。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他们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甚至回避需要情感承诺。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如若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
埃里克森认为爱是“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25~65岁),是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关心品质)。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第八阶段是成熟期(65岁以上),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智慧、贤明品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是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6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生于1946年,出生地:纽约州,布鲁克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卡罗尔·德韦克的核心思想在本书所讨论的所有理论家之中,...
2025-01-27
一般表象:表象之一。同个别表象相对。是指大脑中保存的关于某一类事物的映象。一般表象比个别表象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例如,关于河流的个别表象,长江有着宽阔浩荡的水面,...
2025-01-27
一般能力是什么意思?一般能力,能力之一。同特殊能力相对。是指人在日常活动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等,没有这...
2025-01-27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创始的一种智力结构的理论。1904年,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当时已有的各种智力测验材料进行了...
2025-01-27
人格是什么意思?人格的定义是什么?人格,即个性。是指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
2025-01-27
什么是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初生儿到青年初期(约十八岁)心理的发生...
2025-01-27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又称年龄特征。是指各种年龄阶段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或本质特点。儿章和青少年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特点,在生理方面,身长、体重、...
2025-01-27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儿童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一时期或年龄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依据不同划分标准,有以下...
2025-01-27
才能,是指使人圆满地完成某些活动的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结合。一般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所以才能又是才智和能力的合称。例如,教师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
2025-01-27
众所周知,在清醒的状态下,暗示会对我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会更加容易进入人们的潜意识领域,并且具有更加强大、更加持久的作用。催眠治疗...
2025-01-2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