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九成自杀者有心理疾病!

2025-04-15 心理健康
【摘要】:9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  一、抑郁症病根自律神经紊乱,导致情绪中枢紊乱为何自杀5月高发?专家分析,季节转换,内环境调节,自律神经系

9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

  一、 抑郁症病根 自律神经紊乱,导致情绪中枢紊乱

为何自杀5月高发?专家分析,季节转换,内环境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在调节中发生紊乱,导致了情绪的不适应。

1、人人需要宣泄压力

外向性性格的人,承受压力的张力较大,但再大,也有个范围,若遭遇的事件太大,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又没有及时地将压力宣泄掉,也可能会抑郁,甚至自杀,如前不久自杀的那位北川宣传部副部长。

而“尽责性”的人,自我要求严格,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平时所承受的压力,自然要更多些;“焦虑性”的人,非常敏感,有一点危险都会焦虑紧张,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这两类性格的人,更需要有宣泄压力的意识。

宣泄压力的方式很多,其中听音乐、看电视等,是较好方式。

2、两个中枢是紧邻

压力的产生,是自律神经失衡的生理学基础。

持续的压力,会在压力事件解除后,让交感神经仍继续兴奋着,副交感神经却兴奋不起来,自律神经系统紊乱了!

自律神经也有中枢,其中枢在中脑,而情绪中枢也在中脑,两者是紧邻,自律神经紊乱了,殃及邻居,情绪中枢随之紊乱,让人患上心理毛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现代人生活步调太快,很多人“忘了”放松,长久处于压力下,变成慢性压力,新压力又不断出现,久而久之,自律神经很可能失调,而让人烦躁抑郁。

  3、大脑中装着“调节器”

哪些人的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人更容易忧郁、焦虑?这可以从大脑里装的“情绪调节器”的类型上看出来。

心理学家发现“调节器”大致有5种类型,因此他们将人分成5种性格: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随和性和开放性。

外向性:在人的中脑,有一套结构,叫“奖赏中心”,当它接到某种信息刺激后,会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让人感到幸福快乐。

性格外向的人的大脑,有着较大的“奖赏中心”结构,遇到一点刺激,奖赏系统就会快速响应,所以外向性性格的人是个乐天派,别人不感到多么快乐的事,他们都会快乐。

神经质:杏仁核位于情绪中枢——边缘系统上。神经质的人受到痛苦的刺激时,杏仁核的兴奋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的人。研究发现,杏仁核越大,一个人神经质的程度越高。

当事情向危险或威胁转化时,高度神经质的人就会变得很焦虑或者紧张,而那些不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却不太受影响。

尽责性: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严格按照计划或原则办事。

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大脑右前额皮质”的活动,较其他人要高。

随和性:高度随和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其他性格的人不太能看清这些线索。

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大脑的哪种机制是“随和性”的基础。

开放性:此性格喜欢接受具有审美的、隐喻的和深奥的想法,其他性格的人则回避这些想法。

至今,科学家对这种大脑机制知之甚少。

不同的“人格特性”,大脑中的“情绪调节装置”不同,对相同的外界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映。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可知自己性格类型。

  4、自律神经紊乱是病根

抑郁症的病根是自律神经系统紊乱。

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是自律神经系统,它维持着内脏器官的活动。

自律神经系统又分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上一级中枢的控制和指挥下,它们是极其协调、统一的,让人的心跳、血压既不快、不高,也不低、不慢。

而一旦需要时,如做强体力活动时或遇到紧张压力时,心功能需要加强、血流量需要加大时,交感的活动上升到主导地位,这样心跳加快了,血流加快了;当事件结束后,交感的张力下降,副交感活动上升,一切又恢复了平衡,让人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个好的放松的状态,对人的健康而言是一种最佳状态,被称作“内稳态”。

  二、 文娱疗法 刺激情绪中枢,调节自律神经系统

  1、 音乐是知心朋友

音乐频率直接作用于情绪中枢。

音乐可治疗抑郁症

案例1:一位情感受重创的小白领接受“音乐引导联想”治疗。

刚开始,她在忧伤而痛苦的音乐背景下开始了联想:“我站在湖水边,在雨中漫无目的地走,雨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的身上……前面有一条船迎面撞过来,我被撞成了无数的碎片……”眼泪不断地从她紧闭着的眼睛里流出来,她失声痛哭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她的痛苦情感得到了很大发泄,想象的内容逐渐向积极方向转化。最后一次治疗,在并不轻松的音乐中,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力量:“我走在树林里,眼前出现一片花的海洋,我在其中尽情地奔跑,感受到了无限的喜悦与自由……”

这种非常美好的想象的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高峰体验”。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81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为什么侮辱总是刻骨铭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