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漫步在拥挤的城市街头,是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从周围的噪声中解脱出来?噪声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效应是使人产生烦恼,通过妨碍人的注意力集中,使人产生不快的感觉。德...
2025-04-20
如果赌盘一连5次最终停在“红”上,你是否认为下次开转时停在“黑”上的可能性会大些?答案是NO!赌盘每一轮停在“红”或“黑”上的概率始终不变,都是50∶50,不少赌客就栽在这种错觉上。为什么有人热衷冒险?生物学家杰伊·弗兰认为人类是在利益驱动下冒险的:越是肯冒险,就越有可能变强大。神经学家认为多巴胺的量越大,流动越快,那么人就越有寻求刺激的欲望。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都是“概率瞎子”。-psytopic.com
两辆汽车并排停着,引擎已被发动,吉姆和布兹各自钻进一辆车。关上车门,将油门一踩到底,两辆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向悬崖。眼看到了悬崖边,幽深的峡谷已出现在两人眼前,最后抉择的时间到了——他们必须在车子坠入深渊前跳出驾驶室。
然而,吉姆和布兹进行的是生死勇气的较量,谁先跳出来,谁就算输。车头已冲出悬崖,在这最后一瞬间,吉姆撞开车门,一头栽到地上。布兹获得了胜利,但他的车子已冲出了悬崖边缘,跌进深渊——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一幕,詹姆斯·迪安扮演的吉姆,是20世纪50年代狂野放浪青年人的代表。这一代青年,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极端行为,把所谓的“冒险精神”发挥到极致,甚至将生命当儿戏。
但这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青年的专利。据科学家分析,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行为,其实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龄段以及阶级。
我们能肯定的是,通过理性思考,人们能抑制自己追求冒险快感的欲望,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这么做。现代心理学家们试图弄清楚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摆脱这种自讨苦吃的结局?
冒险是生物学遗产
人们为什么热衷冒险?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答案逐渐明朗——人类是在利益驱动下冒险的;越是肯冒险,就越有可能变强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杰伊·弗兰最近提出了一项理论,并得到公认。
他认为,人类这种追求冒险的习性源于史前时期。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两大类原始人,一类筑巢定居,另一类则敢于向外开拓新天地。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窝里,靠周围植物和小动物为生,始终小心翼翼。开拓者则到处漫游,他们认识到,大胆行为会增加死于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时能让其寻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猎物。
此外,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求生经验,能更好地经受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这些本领更大的实干者往往活得比较长,能养育众多子女,从而成功地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直到他们这类人最终得以在人类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热衷于冒险是人类的一笔生物学遗产,而对冒险习惯性的爱好则一直遗传下来,今天仍普遍存在。我们很难否认,大脑把热衷冒险的行为看作是强有力的标志。
例如,生物学家已证实,年轻女性内心更喜欢“危险”的男性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其中一个理由是,尽管桀骜不驯的男性会惹不少麻烦事,然而,一旦与别人发生冲突,他们多半会占上风。看来,“硬汉”能给年轻女性更大的安全感。
都是多巴胺惹的祸
过去10年,对大脑化学物质和基因的研究,证实了沙尼翁的猜测:人受利益驱动寻求刺激,有的人越是刺激越来劲。
寻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有些人比较脆弱,玩扑克牌时小赌一把,也能令他们紧张得心惊肉跳;而其他一些人即使在跳伞时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也并不觉得刺激。
这类差异或许能用每个人的多巴胺系统来解释。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多巴胺的量不同、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不同,寻求刺激的欲望也就不同。对于最喜欢寻求刺激的人,多巴胺能使他们达到一种真正如痴如狂的状态。某种刺激释放出的多巴胺越多,刺激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心理学家把这类行为称作“追求震撼”,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比常人更需要多巴胺刺激的人,一般更能承受“追求震撼”可能带来的生理、社会或钱财等方面的风险,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将伴随刺激而来。但强烈的多巴胺反应由什么引起呢?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文·尤克曼认为,罪魁祸首就是一元胺氧化酶B。这种酶是分解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之一。一个人体内的一元胺氧化酶B越少,多巴胺的流动就越强,而这个人热衷于追求刺激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都是“概率瞎子”
在某些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很难抗拒寻求刺激的诱惑,是人类本性的极端表现:容易过低估计风险,而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期成绩。例如,心理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强,他们也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善于判断优劣,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乐观倾向”。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马修·克罗伊特尔所作的调查表明,即使人们完全清楚某些不健康的、甚至是玩命的习惯所包含的巨大风险,仍乐此不疲。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2004年冬天,美国犹他州帕克城附近有5位滑雪者无视警示标志,翻越栏杆到没有保护措施的雪坡上飞驰而下,结果无一幸免于难。
总的说来,人们并不太善于估量风险——从这点来说,我们差不多都是些“概率瞎子”。如果赌盘一连5次最终停在“红”上,许多观赌的人就会产生错觉,以为下次开转时,赌盘停在“黑”上的可能会大些。其实,赌盘每一轮停在“红”或“黑”上的概率始终不变,都是50∶50。然而,成千上万的赌场常客就栽在这种错觉上。
同样,坠机事件在人们心目中引发的恐慌远大于车祸,这是因为飞机坠毁比汽车出事要引人注目得多。实际上,车祸的死亡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坠机的死亡者。我们还特别担心会死于横祸,例如遭到谋杀、被闪电劈死或被毒蛇咬死等,尽管遭遇这类稀奇古怪死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赌场老板、彩票经销商和保险代理人,便肆无忌惮地利用我们认识上的误区,来叫卖所谓的“必胜”彩票或推销“平安”险种,而它们所针对的风险几乎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人脑有能力理解复杂得多的数学关系,为何还会犯这些基本的判断错误呢?这个问题或许能从进化理论中找到答案。在大脑进化的成千上万年间,遭受敌人攻击以及被毒蛇咬伤之类的祸事,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对这类事件的恐惧心理也就深深地嵌刻在了神经系统中,只是在现代化社会中已不合时宜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这两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各种统计学上的认识误区后发现,人们通常以为,一件事情越是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发生。
(实习编辑:张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85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从寂静驿站说噪音心理效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当您漫步在拥挤的城市街头,是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从周围的噪声中解脱出来?噪声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效应是使人产生烦恼,通过妨碍人的注意力集中,使人产生不快的感觉。德...
2025-04-20
马老师:您好!我是个高中生。我看什么东西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一面看这个东西,一面看别人的眼睛。这样,别人也会注视我,自然惹来别人的疏远、冷漠和...
2025-04-20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心理自我保护机...
2025-04-20
为这件事,我永远不原谅母亲!”“我没法子原谅自己!”这种话听起来耳熟吗?我们不肯原谅某人,事实上无异在说:“我不想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我宁可活在过去,而且把这结果...
2025-04-20
今天你开怀大笑了吗?今天你感到快乐了吗?如果你经常以否定来作答,那么你的心情就需要好好呵护了。体温能用温度计测量,体重用磅秤计测量,血压、肺活量也可以用仪器测量...
2025-04-20
从大学开始,我发现自己有个特别的喜好:喜欢和人拥抱。“你是只喜欢和男孩子拥抱吧?”当我把自己这个喜好告诉朋友们的时候,她们这样戏谑我。其实无论是和异性还是同性,...
2025-04-20
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流行开来。有人称赞其为减压好手段,有人担忧游戏有暴力色彩。杀人游戏的利弊如何换算,只怕没人能说...
2025-04-20
谈到离奇、美好的梦境,人们会很坦然,但是谈到性梦,却少有人能启齿。其实,性的成熟和满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几乎每个人都做过性梦。梦境中,性的表现形式很多,如看...
2025-04-20
前天发布的一篇关于睡眠的文章《神奇的90分钟睡眠周期!》,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bomsky网友在评论中提出“如果能找到低投入(更短的休息时间)高产出(更高的休息...
2025-04-20
小溪里的潺潺流水,森林中清脆的鸟鸣,当人们发现优美的音乐能使人的大脑深度放松,并产生某种令人心情愉快的内啡肽时,音乐疗法便应运而生。专业治疗的高价位让人望而却步...
2025-04-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