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地寻求一种惩罚我们知道,小孩、青少年和一部分成年人有时的举动看上去就像是在自己寻找惩罚一样。比如说喜欢肇事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能够自主就想试探一下这个自主权...
2025-06-04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21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惩罚需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无意识地寻求一种惩罚我们知道,小孩、青少年和一部分成年人有时的举动看上去就像是在自己寻找惩罚一样。比如说喜欢肇事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能够自主就想试探一下这个自主权...
2025-06-04
通过分析控制表情的42块肌肉,研究者发现人类有四种基本情绪。Glasgow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挑战了“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观点。按照之前的理论,这六种基本情绪分别是...
2025-06-04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
2025-06-04
“心病”和“身病”常常结伴同行。一些患有身体疾病的人容易焦虑,比如说高血压患者易焦虑,内分泌科患者易抑郁,可是最近的调查发现,病人学历越高越焦虑,收入越少越抑郁...
2025-06-04
这几日,网上一则《微信头像透露你的性格》的帖子被广泛转载,“微信头像透露着一个人的性格,用生活照作头像的人对自己的接纳度比较高,用卡通图片作头像的人希望自己能保...
2025-06-04
记得上本科时,校园闭路电视总会在晚上八九点时播放电影,有一次播放的是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当贞子从井中爬出时,整个宿舍楼一片鬼哭狼嚎,不少人从宿舍一路嚎叫到厕...
2025-06-04
有些人爬上去了愿意成为其他人继续攀爬的肩膀;有些人爬上去了却傲慢地把别人踩在脚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上天赐予的成功”让人变得骄傲自大,蔑视弱者;而通过自己...
2025-06-04
这个问题庄子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庄子·庚桑楚》这是奥...
2025-06-04
你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吗?和朋友在一起可以侃侃而谈,但在同事面前打电话的时候,居然结结巴巴,更不用说在公司例会上汇报工作语无伦次了。其实像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和熟...
2025-06-04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和大多数作家一样,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拖延症患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检查了8次电子邮件,列出了3张购物清单,在微博上和别人争论了半天...
2025-06-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