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首席教授马丁·塞里格曼曾提出,“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在他看来,乐观的心态是可以习得的。很多时候,给自己一些积极的...
2025-06-28
你想对一个消沉的人表达关心,最好先弄清楚他或她是一时受到打击而沮丧呢,还是长期的心情低落。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大可以随意选择挥洒爱心的方式,但是对于后者就要小心了。就算此人还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那至少也可以划分到悲观主义这一人群中。
尽管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乐观”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所谓悲观和乐观更多的还是一种天性,这就是为什么你只会看到一个悲观主义者去“学习”乐观,而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从来无须为此操心。而如果你正确地领会了“天性”这个词的含义,你就会知道,不论你喜不喜欢,它是你自出娘胎就随身携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有的人天生就长了六个指头一样。
生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快乐阈限就是比一般人高,从而很可能造成在别人眼里你是个难以取悦的人;意味着对任何事物你注意到的总是糟糕的那一面——没有搞错,你看到的杯子永远就是半空的;(写这段的时候我想起朋友让我欣赏她的结婚照时,一共三套,结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套我觉得最糟糕的,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天性吗?)还意味着在经历同样多的打击和挫折时,你比很多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然而这种烦恼却很难向其他人表达,而不让自己和对方觉得你是在无病呻吟。就这一点而言,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确处在难以沟通的两极。
就像之前说的,如果你想安慰一个悲观主义者,要小心你的表达方式,你可能在无意中给他或她施加了压力。
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成功学的书,教人们怎样进行自我肯定,比如每天对自己说“在我所从事的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我有足够的时间、能力、智慧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谁说我比别人差,既然我们考入同一个学校,就证明我不比别人差”,“每天我都激励自己去实现人生目标”,“我建立了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热情的自我”。这类成功信条现在仍然十分流行,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它们的作用呢?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们考察了成功学极力鼓吹的自我激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本来就比较有自信,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人,重复的自我肯定如“我讨人喜欢”确实让他们的情绪稍有提升,而那些本来就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反复对自己说“我讨人喜欢”反而让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情绪变得抑郁,对自己也更加苛刻。最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让一半人在默念“我讨人喜欢”这句话的同时努力思考,寻找这句话成立的依据;而另一半人则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用这句话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适。结果跟同时考虑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相比,那些拼命想证明自己讨人喜欢的人变得更加抑郁,对自己的满意度也更低。
在两种相互抵触的理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很困难的,我们并非不可以对自己说出违心的表扬,然而大多数人内心深处还是会抗拒与真实自我不相符的判断。强迫自己说一些表扬的话,反而会让人想起自己的本质和这些溢美之辞是多么不相符,这些积极的自我褒扬反映到潜意识里,就变成了对自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伤害。
一个消极的人能变得积极起来当然好,但是它应该建立在真实、全面地认识和接纳自我的基础上,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自己。然而很多悲观主义者都会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也讨厌甚至憎恨这样的自己。公平地说,如果能够选择,恐怕很少人会自愿生为一个悲观者,尽管悲观也有它的好处,但还是痛苦的成分比较多。
我们看到一个悲观的朋友或亲人整天长吁短叹,为各种事情忧心不已时,都会为他或她感到焦急,希望他能变得快乐起来、积极、阳光起来——越快越好。而过于热切的期待,有时反而加剧了悲观者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
“我很关心你,你这样让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尽快好起来。”这些信息所包含的关怀和善意都是真诚的。然而它们同时也传达了另外两层意思:其一,你现在这个样子是不对的,你要作出改变,我在帮助你改变;其二,我在帮助你,基于一般的人类心理,我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效果的,请让我得到反馈——好的反馈。
这就是压力的来源。
应该如何对待悲观者?我很想在这里鼓吹“无条件接纳”。然而每到这样的时候,就更显得罗杰斯所提倡的“无条件接纳”如此令人钟爱而又脱离现实,付出的一方固然做不到,接受方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会感到底气不足,觉得自己就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然而,即使无法要求其他人无条件接纳这个并不美好,甚至可能很糟糕的自己,作为悲观者的你至少可以努力去接纳自己,爱自己。这可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最朴素的真理。悲观者不应该拿自己去和其他人作比较,然后责备自己为何如此不知足,不讨人喜欢。悲观者需要的也不是反省,我们每天都在反省,却只是消磨了自己的自尊。
我不想说心理学家认为悲观主义者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更接近现实的本来面目(如果二战时盟军的将军是悲观主义者,便不会无视希特勒将发动进攻的明显信号,犯下愚蠢的错误),也不想说多少有名的艺术家、学者、成功人士都是悲观主义者(当然也不会说明其中有多少人是同性恋、疯子、终身未婚者或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人)。这个世界是乐观者的,也是悲观者的,尽管前者的确更加幸福。重要的是放下,不要去比较。有比较就产生了欲望,有欲望就产生了不足,有不足就产生了怨恨。请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即使不那么好。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40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首席教授马丁·塞里格曼曾提出,“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在他看来,乐观的心态是可以习得的。很多时候,给自己一些积极的...
2025-06-28
导语:态度影响认知,态度也影响健康。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乐观的人不仅生活更加幸福快乐,还很少得抑郁等疾病,而总是消极、悲观看待世界,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脏病...
2025-06-28
自卑是造就孤独的一大元凶,而反过来驱散孤独就是治愈自卑的一条良好途径。“他人的认同”无疑是让自卑者活跃起来的最好的良药,而要有“他人的认同”,也得先有“他人”才...
2025-06-28
导语: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的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搁浅了,或许我们在为没能实现的理想而沮丧,但是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实现他们长久的期许。上周我有幸参与了由上...
2025-06-28
导读:给心灵放个假,悠闲地品尝一杯绿茶,一阵春意从心头涌出,快乐的心情落满枝桠,让生命的五彩缤纷的自然中舞蹈,享受人间“浮生得闲”的幸福与快乐。给心灵放个假,漫...
2025-06-27
爬太高,也许会跌得更疼。低调是一种意无狂、行无躁,吐纳恒常的生活态度。故意做出来的,不是低调,是低姿态;矫情装出来的,是假低首下心。真正的低调,是内在心理的真实...
2025-06-27
导读: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其中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
2025-06-27
1.你有多少个校园同学与家庭亲友以外的社会上认识的人,所谓认识在这里是指能说得上话,必要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人?2.在你所交往的社会关系中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是什么...
2025-06-27
导语: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职业竞争愈发激烈,工作压力、情感压力、健康压力已经成为压在白领头上的新“三座大山”。记者近日来采访了解到,一种“家庭式心理交流活动”...
2025-06-27
一个疲惫不堪的女人艰难地行走在沙漠中,饥渴难耐。你送给她一块金子,她不但没有欣喜,反而用愤恨的眼神怒视着你,你委屈地说:“你还想怎么样啊?我给你的可是块金子!比...
2025-06-2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