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对上交流是“沟通”还是“妥协”

2025-08-15 心理健康
【摘要】:首先,在这个命题中,已经首先蕴含了由认知的失调导致的态度的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态度包含三种成分,也被称为ABC模式,即认知成分(A),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

首先,在这个命题中,已经首先蕴含了由认知的失调导致的态度的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态度包含三种成分,也被称为ABC模式,即认知成分(A),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情感成分(B)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成分(C) 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我们的主人公对上司的认知是“脾气不好、固执”,由此产生了对上司负向的情绪情感,从而引发了抵触、不愿意沟通的行为。如果主人公不能首先改变对上司的认知,那么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即使是“妥协”,也仍然无法解决主人公的心理问题。

其次,主人公的情绪已经开始有泛化的迹象,这是一个出现不好的信号。所谓泛化是指,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是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目前主人公还只是已经将与上司之间的问题扩大化到了工作当中,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开始产生了影响。泛化是一般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区别标准。主人公如果不能控制住这种趋势,就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

所以,“沟通还是妥协”不是需要选择的问题,沟通是一定要的,妥协是暂时性地回避了问题,但不代表问题解决了。态度的改变才是真正的问题,而态度的改变一定是源于认知的改变。

上司一定是难于改变的吗?先要放下这一基本的判断。上司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要考虑,还应该多了解一下上司的工作历程、工作风格。人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尽量全面、平和地去认识上司,有助于建立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随后,还应该关注一下沟通的方式方法,与上司沟通时,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原理讲清楚,倾听上司的设计思路,尝试着寻找具有包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非此即彼。在情绪管理上,可以主动性地刻意地让自己表现出轻松、热情的状态,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通过从根源到过程的改变,逐渐内化表象的态度,逐渐就能够形成态度的改善。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84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际心理:同事与你争功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