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小丽(化名)似乎生下来就是个乖乖女,温顺、喜欢安静,很有女孩子样。很少主动要求出去玩,喜欢待在家里。在班上她是最配合老师的学生,老师也喜欢她。老师本想让...
2025-08-29
1、“揍死你” 2、“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3、“你真笨” 4、“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5、“妈妈求求你了” 6、“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7、“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8、“我没本事” 9、“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为人父母,这些话您是常挂在嘴边吗?
揍死你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揍死你”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因为当他说这句话时,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由于这说的仅仅是一句“大话”,根本无法兑现(父母也不准备去兑现),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有时我们发现孩子使我们越来越气,直到非惩罚他们不可。
他们所有的行为确实促使我们想揍他们,这种挑衅的行为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真的揍了他们,就中了他们的计策,帮助孩子达到了他们的报复目的。孩子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
打骂孩子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欢打骂孩子,只是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如果你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那么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疗的病人。
他有个尿床的毛病
一位母亲跟人闲谈,话提扯到孩子身上时,“他有个尿床的毛病……”话刚出口,一旁的小男孩羞红了脸,露出怨恨的表情。
尿床这类生理缺陷,属于“难言之隐”,孩子对此特别敏感,父母一般情况下不该向他人提及。这位母亲的话,也许是在无意中说出的,但孩子却误以为母亲在当众出他的丑呢。
孩子尿床,是因为脑子里负责控制排尿的神经尚未发育周全,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虽然此事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负担却很重,他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是个“废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此如果孩子尿床,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只需勤洗床单就可以了。同时需要牢记:不要对孩子有任何埋怨的言辞,更不要将此事到处宣扬。你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终生感激你的。
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兔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嘲笑我。我心里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的耳朵,然后老师在讲台上轻轻说一句,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你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原来笨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为什么别的同学考试全对,而你总是做错题?还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真笨!”这三个字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他想说:“实在对不起,我怎么这么笨呢?”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听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如今社会进入了竞争时代,孩子的父母也与时俱进,不再讲究“温良恭俭让”了。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后不免向家长诉说一番,有的家长就问:“他打你没有?”
“打了。”
“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
家长把敢不敢与人对打看作孩子有没有竞争意识了。现实教育人们,太老实了容易受人欺负,就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反正不能吃亏!
照这样的逻辑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别人不讲理,你敢不讲理;别人偷你自行车,你就偷别人自行车;别人腐败,你就腐败……
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什么样的未来?你就准备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准备让孩子变成一个“占便宜没够、吃亏难爱”的人?
妈妈求求你了
教育学家克劳蒂娅认为:从小到大,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有连续性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会受到上一代的极大影响,往往将父母用于我们身上的一套,纹丝不动地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奖惩便是一项传统的工具。
先说惩。传统教育中讲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已被现代文明和公众舆论所抛弃。国家法律也不允许父母再打骂孩子。
再说奖。现在家长一般用奖励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妈妈常说:“别说话,一会儿给你买冰淇淋。”这种方法也许当时有效,用多了就会失灵。
其实孩子不需要贿赂,不需要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从本性上讲他们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为产生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孩子只有在自觉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原则的遵守者。纪律约束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道大人是尊重他们的,他们就会接受大人的领导和指导。
最怕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识破了大人的一切动机,软硬不吃。家长恐怕就只好说:“妈妈求你了!”
但是就连这句话也不能说,因为说了这话就意味着家长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内心里更加蔑视你,纪律约束的基础就土崩瓦解了。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家长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
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不必讲真话。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98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内向型的孩子如何教育培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我们家小丽(化名)似乎生下来就是个乖乖女,温顺、喜欢安静,很有女孩子样。很少主动要求出去玩,喜欢待在家里。在班上她是最配合老师的学生,老师也喜欢她。老师本想让...
2025-08-29
与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1.填充“野性”孩子有无限的热情和活力,但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电...
2025-08-29
快乐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但由于人为的压制和其他原因,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在过分溺爱的家庭里,孩子可能暂时是很快乐的,但长大以后,由于缺乏能力和独立性,难...
2025-08-29
这太好办了!你可以到淘宝网或其他育儿二手交易网站去卖,也可以在那上面跟别人交换你需要的其他东西,还可以卖给当地出租玩具的商店。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举动,就是把它...
2025-08-29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他们弄清楚了为什么孩童时期受虐待致伤的人在成年后患病的风险会增加。先前曾有多项研究显示,儿时受虐致伤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
2025-08-29
据南方某媒体报道,因为具有暴力倾向,日本在黄金时段禁播了动画片《奥特曼》。经《生命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多方了解,日本并未禁播该动画片。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奥特曼都...
2025-08-29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2...
2025-08-29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
2025-08-29
性格为每个人做不同的引航,当我们偏离航道时,它会让我们感觉别扭,一旦逾越它预设的蓝图时,它就会让我们感觉茫然而无所适从。——泰勒·哈特曼著名画家张大千长著飘逸的...
2025-08-29
喜欢发手机短信的“拇指一族”注意了:过多使用“短信语言”可能会让你难找工作。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这可不是小问题。英国政府儿童语言发展顾问简·格罗斯(JeanGr...
2025-08-2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