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把所有中学生间写纸条约会都算恋爱是不科学的,也是肤浅的。作为中学生本身最为反对的就是将“早恋”概念夸大化。但是父母亲不理解,他们仅仅希望...
2025-09-01
为何年少的她们会倾慕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成4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反感期——牛犊恋时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赫洛克把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地称为“牛犊恋”。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即是牛犊恋的一种表现形式,琼瑶、茨威格等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这种现象时有描写。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期是否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性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接近异性的渴望,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寻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矛盾复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不加区分地简单视之为“变态心理”。
“恋师情结”的心理特征
1.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
一般而言,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多属于一种纯真的精神人格向往。人们观察到,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钦佩敬仰的人。从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中学生这种对异性教师的钟情与“英雄崇拜”,实质上是他们内心自我完善动机的自然流露,他们常常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现出较高的进取心和行动的积极化。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迸发出饱满的热情,力求取得优异成绩,以引起这些老师对自己的好感和注意;有的学生希望将来报考师范学院,伴随自己钟情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认为,中学生的“恋师情结”,透射出青少年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积极的潜在动力作用。
2.有闭锁心理
观察发现,具有“恋师情结”者大多具有闭锁心理,他们极少向父母、师长或同伴吐露内心的隐秘,这和一般中学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张扬、炫耀和相互模仿行为有很大区别。由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舆论,人们对于年龄、能力、社会地位悬殊过大的恋情,通常采取不接纳态度,这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许多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过日记独自倾诉和品味,表现出严重的闭锁心理。他们常常把倾慕对象过分理想化,羞于道出,怯于表示,惟恐自己冒失、轻率的举动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感。因此,多数具有这种情感的学生发展为一种炽烈虔诚而又虚幻的单恋。这种理智与情感、幻想与现实、冲动与压抑的激烈思想斗争,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多发于女孩身上
学者认为,“恋师情结”存在某些性别差异,一般以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女居多。这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女孩对情感的要求比较深刻和细腻,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护有关。而且,这种情感的发生以内向型的中学生居多,尤其是那些社会适应不良,缺乏家庭温暖与关爱、性格孤僻的青少年较易发生。
4.绝大多数“恋师情结”难遂其愿
一是同龄异性相恋,信息与情感容易为对方所感受,关系的明朗和频繁的接触,易于使爱慕情感转化为恋爱行为。而“恋师情结”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单相思,被倾慕的教师往往并不知晓,即使偶尔有所察觉,大多也只能以一种慎重、得体的态度,巧妙地加以处理。所以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得不到强化的情感会逐渐淡化,只留下一缕美好而温馨的回忆而已。二是随着阅历增长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青少年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后,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偶像,甚至发现原先爱慕崇拜的偶像身上,也有某些常人不可避免的人格弱点。这时,许多青少年开始能够比较理智地判断自己与对方在各方面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他们原有的痴情会随自我意识的成熟而逐渐冷却消退。
善待“恋师”学生
1.尊重学生的情感
“恋师情结”是处于青春期的少数青少年可能产生的一种正常的阶段性心理现象。而且,由于闭锁性,“恋师情结”客观上很少给集体或他人造成危害。但是,过度的情感压抑和持续的内心冲突,往往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心理失调,诱发某些精神症状或病态人格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情感,以个别辅导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同时,要把正面教育与暗示性引导巧妙结合,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智处理自己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要不断提高青少年自我评价与评价别人的能力,这是减少和消除“恋师情结”发生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还要对那些识别能力差、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和人生,防止他们由于认知偏差和错觉,误把某些品德不良的年长异性当作“英雄”崇拜迷恋,甚至上当受骗,造成不良后果。
3.增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缺乏集体交往、与同龄人沟通不畅,是促发“恋师情结”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青少年长期沉溺于“恋师情结”而难以自拔,在一个偶像的羽翼下,人的依赖性和自卑心理很难消除,而且容易造成将来和同龄人的交往困难。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增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多与同龄人交往。
4.挖掘“恋师情结”的潜在动力作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这种美好情感和追求理想自我的强烈动机,迁移到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个人情感的顺利转化,使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青少年“恋师情结”的消失和转化,无异于心理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一次超越和重新发现。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1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要正确认识中学生“早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把所有中学生间写纸条约会都算恋爱是不科学的,也是肤浅的。作为中学生本身最为反对的就是将“早恋”概念夸大化。但是父母亲不理解,他们仅仅希望...
2025-09-01
有的人一旦错过就不在,这是他对我说的一句话。那一天我成了他的女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恋爱所以小心而翼翼生怕走错一步而满盘皆输。在大学里还没有初恋的人是一种另类,我不...
2025-09-01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恋的孩子中大多缺乏家庭的关爱,比如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等,如果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在很...
2025-09-01
一次在餐厅吃饭,邻桌是个三口之家,父母带了一个大约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刚一入座,就听到孩子着急地说着:我的餐具呢?我的餐具呢?父母忙着点菜,没人在意孩子的话。过...
2025-09-01
1、拒绝吃饭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现象,可能是孩子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
2025-09-01
单亲孩子心理引导关爱是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单亲学生的心理障碍,家庭变故是根源。要教育好他们,光学校教育收效甚微。因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之大,常出人料想。单亲...
2025-09-01
红色性格性格特点:不断地给大人提要求、找事情做,自己也一刻不闲着。脾气倔强,自己想不通的事别人很难说服。胆子大,有主见,从小就是振臂一挥而应者云集的孩子王。...
2025-09-01
最新研究表明,表扬孩子的个人品质,而不是赞赏他们的努力,可能不是最好的途径。事实上,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表扬方式会使他们在失败时候更加对自己感到羞愧。...
2025-09-01
孩子不经意间的精彩表现常给爸爸妈妈带来满心喜悦,机智灵巧的孩子看上去更伶俐,学得既好又快,作为父母都想要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那么如何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呢?做爸妈...
2025-09-01
小李是一名20岁出头的帅小伙,却因自卑感强烈,工作与感情上都找不到自信而倍感迷茫,以致长期情绪低落,前来寻求心理帮助。咨询中我发现,小学以前的小李一直是个活泼、...
2025-09-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