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行为科学认为...
2025-09-05
童心创伤的误区
误区1:孩子身体没有受到直接伤害,是不是就没事?
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直接的伤害时,我们往往能够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创伤。但是当孩子的身体没有直接受伤,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目击到伤害场面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解惑:目击者也会受创伤
儿童受到心理创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自己直接受到伤害;另一种情况是目击伤害事件,受伤害的人和儿童越亲近,儿童受的心灵创伤的程度也会越重。
误区2:天哪!孩子这样子是很严重吗?
我们太多的时间是在“正常”状态下度过的,因此一旦发生意外伤害,我们往往会失去评判的标准,不知道孩子的状况是不是非常严重。当孩子产生不良反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替孩子承受伤害。其实,孩子在遇到伤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会出现一些反应,在短期之内,这种状况是正常的。
专家解惑:什么是孩子遇到创伤事件后常见的反应
当孩子遇到创伤性事件之后,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4个方面,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
1. 生理反应。在创伤时间后,孩子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的反应。孩子的吃饭、睡眠都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吃不下饭,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睡不好觉,做恶梦。可能会出现肌肉发颤、出汗的现象,容易哭闹。有的孩子会头疼,肚子疼,或抱怨总是很疲乏。有的皮肤会出现反应,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经受到来自背后的攻击,身后一有动静可能就会有惊跳的反应。
2. 情绪反应。遇到伤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会产生恐惧情绪。像电影闪回一样的“插入式回忆”也很常见,伤害的场面会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并引发负面情绪。有的孩子会易激惹,容易发脾气,情绪愤怒。有的孩子情绪会很低落,表现就是“发蔫”,甚至躲藏起来。也有的孩子会很孤独,不哭不闹,处于麻木状态,这是一种“情绪休克”,是遇到过度强烈刺激后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内疚情绪,觉得自己应该阻止事情发生但却没有。
3. 认知方面的反应。孩子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会出现定向力下降,对时间、空间的感知变差。高级的认知能力,如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可能变差,不能像往常一样思考问题以及做决定。孩子可能会一时失去目标,没有了愿望。
4. 行为反应。受到创伤的孩子会对亲人极度依恋,寸步不离,如果不在亲人身边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会出现交流的困难,对人不信任。有的孩子是对所有人不信任;有的则是对一些人,比如如果伤害他的人是老人,他就对所有老人都不信任。一些孩子到陌生环境会高度警觉,比如遭遇了火灾的孩子,到了封闭空间就会很紧张,会首先找出口。还可能会暂时出现社会功能退缩,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儿园、上学。也有不少孩子会出现“退化”的行为,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时候的表现,如吃手指,尿床专家回答:
进入学龄期的大一些的孩子,在受到创伤后,除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以外,还可能会害怕父母出事情,受到伤害,甚至担心自己变成孤儿。这些都是常见反应。
对他们可以采用认知疗法,通过分析实际情况,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不合理的,通过合理的观念产生安全感。
还可以教给他一些实用知识。比如当家长外出时,可以约定好给他打电话,保持联系。他也可以给家长打电话。这样帮助他明白,一味哭闹和担心不解决问题,他可以通过学习用知识解决突发事件。
误区3:孩子太小不懂事,是不是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场面,家里发生了变故,比如亲人去世,成人不会对孩子解释真实情况,只是说:“某某出远门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使用这种“鸵鸟政策”,一厢情愿地想——孩子这么小,还不懂事,恐怕还什么也不懂吧!也许不用提,事情就会过去了。
专家解惑:处理创伤事件的原则——沟通与表达
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孩子不懂事,所以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其实孩子可能表面上无动于衷,但都会记得,以后也许什么时候就会把所有细节都描述出来。所以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都要帮助他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从2、3岁以后,就有了语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他愿意说的时候,成人要倾听,不论他的说法多么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并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谈。
大一点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导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是心理减压。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比较“闷”,这就需帮助他把心里的东西对父母释放出来。
当然,在孩子不要说的时候,也不要强迫他说。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你愿意听他讲的态度,对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对于孩子的疑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适当解释,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但不必给孩子讲太多和他无关的细节。
专家回答:在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遇到创伤后的主要表现会是极度依恋,恶梦,夜惊,以及尿床等“退化”行为。这时家长和老师从态度上要接受他,尽量鼓励。即使出现尿床一类的行为也不要嘲笑。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尽量鼓励他表达出来并给予理解。
从方法上,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比如一开始一晚上不尿床给一个贴画,然后两个晚上、三个晚上,这样逐渐恢复。
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乐的电视节目,读一些愉快的童话故事。房间里可以安一个夜灯。当他尿床哭的时候,平静地过去安慰他,告诉他没关系,这很正常。
在处理的时候,肢体语言和声调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长就紧张地冲过去,用尖利的声音说:“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没有关系!”这样家长的语调和行为无疑传达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关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儿园,需要和老师沟通,让老师配合。千万不能伤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别的孩子嘲笑,老师要平静地解释:“这是很正常的,哪个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样的事情都可能会尿床的。”不要过度关注这件事情。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46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引起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社会学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行为科学认为...
2025-09-05
“我给了他最好的一切,现在是能躲着他就躲着。”顾女士一提起14岁的儿子,就眼泪汪汪,后悔不已。忙于事业的顾女士和先生中年得子,对孩子宠爱有加。让他上最好的学校,...
2025-09-05
情绪的强烈和不稳定,正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病”或者“犯神经”,而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之一。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
2025-09-05
与室友难以相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回寝室后便没有“归宿感”,甚至宿舍成了不敢回、不愿回、不想回的令人痛苦的地方;二是与寝室中的某个人合不来,产生“疑邻人偷斧”的...
2025-09-05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
2025-09-04
现状学生遭遇心理问题不愿倾诉今秋开学,对于南山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王胜(化名)来说,他却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胜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总是搞不好,...
2025-09-04
有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有不少学生还有性格狭隘、孤僻、懒惰和任性。做父母、师长的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对青少...
2025-09-04
心理问题一:参不透的人际关系据相关统计,企业中人际问题已经列到职场心理问题的首位,比如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等,使人总是处在一种持续的情绪压力下。...
2025-09-04
读大学之前大家都对未来做过无数的幻想和假设。但大学其实不是一个造梦的地方,且常常是碎梦的地方。在没有到大学之前,大学毕业生们梦碎的声音总是不能够阻止一届届的高中...
2025-09-04
开学已有一个星期。一些家长向本网反映:他们的孩子最近几天喜怒无常,脾气渐长,和他说上一句话,要么不搭理,要么发脾气。带着这一疑问,记者咨询了扬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吴...
2025-09-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