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无休的争吵比例:31.35%BBS:每次一听到隔壁的两口子吵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我的父母总无休止的争吵,简直从记事起就开始了。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他们竟...
2025-09-07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 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07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为人父母者不可宽恕的十大恶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TOP1无休的争吵比例:31.35%BBS:每次一听到隔壁的两口子吵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我的父母总无休止的争吵,简直从记事起就开始了。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他们竟...
2025-09-07
古人曾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是大大多于顺境的时间。即使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生活中的富豪、名人等,各人都有各自...
2025-09-07
“冷暴力”已成为危害现代家庭的重要“杀手”:而这种消极应对方式常采取“三不政策”,不说话,不理睬,不关心,即便说话,也经常是嘲笑,语言折磨。因为和新婚妻子没有共...
2025-09-07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日前发布消息说,目前抑郁症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心理治疗师贾丽娜说,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年纪越来越低,多为14~30岁的...
2025-09-07
心理学家指出,对青少年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这里给父母们提出五点建议,相信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会有帮助的。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
2025-09-07
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是做父母非常开心的事。可现在30岁以下年轻的父母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儿童时代的游戏,恐怕很难被今天的孩子们所接受。有不少年...
2025-09-07
人长大就一定要有秘密吗?没有秘密的人就是“缺心眼儿”吗?妈妈从小就告诉我,好人是没有秘密的,只要做得正行得直,没有什么需要背人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心直口快的人,...
2025-09-07
心理学对逆反心理是这样定义的: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进入青春期的90后孩...
2025-09-07
老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宝宝渐渐长大,有了个性和脾气,让大人觉得越来越难管束。除了夸奖和鼓励,适度的惩罚也不可或缺。但怎样罚得有效,又不伤宝宝的心和自尊...
2025-09-07
不论是谁发现的都好,总之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有这样的习惯,对自己有一套的标准和法则,对别人用的却是另外一套。通常的状况下,我们可以调侃自己,像女孩子永远在抱怨说...
2025-09-0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