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生活,还是人,都欺软怕硬,你处处忍耐,对方愈发变本加厉,给你使绊子,让你闹心。而当你变得不好惹之后,反而开始害怕你了,眷顾你了,会想尽办法迎合你,讨好你。...
2025-09-16
在这个星球上,女性是个美丽的存在。
不论是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是散文、小说或演讲,歌颂妈妈伟大的形式,不胜枚举。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很多的悲剧也是女人造成的。
她们似乎在用这样一些悲剧的形式告诉大家:女人并不完美。
武汉的中学生天桥跳车事件、江西小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坠亡、济南初二女孩因考试成绩跳楼、上海17岁高二男生从天桥跳入车流自杀事件,等等,都在提醒着:妈妈的爱不要太窒息,不要太完美!
女人用子宫创造了生命,也许从心里底层还没有真正地胜任这样的“荣光”,所以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不好的事件,来抵消这样的创造的功能。
01
孩子承受的,是妈妈“完美”与“双标”的夹击
我们看过了太多的因为家长管教特别是母亲管理不当造成的亲子丧失事件。作为女人,作为妻子,需要兼顾的东西太多,家庭、事业、公婆、老公、孩子,似乎是全能的。
社会的确是不公平的筛子,粗砂留给了男人,细活渗下给了女人。
在社会竞争环境的催化下,一个人容易变得焦虑,无法安享当下,无法优雅从容。
所以,完美主义者越来越多。而一个未修通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双标”。
上初二的小文,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咨询室求助。
她说,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默默地看向她试图寻求答案,也看向妈妈。妈妈一脸无奈。
小文继续说:她对我要求很高,要我学习好,体育好,还要会做家务……
妈妈说:这是起码的嘛,你作为初中生,这些不是基本的吗?
小文说:更重要的是,我几次外出想买点东西,没有现金,需要扫码,没有手机;和同学约去图书馆,也要疫情扫码,没有手机,几次失约!
她继续“控诉”:她呢,自己天天抱着手机,她就是“双标”!
我一边共情着孩子的痛苦,一边向妈妈求证。
妈妈说,有几次因为手机的事影响了学习,家里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冲突。她说,我也不希望这样,我希望她能管理好自己,好好学习,不要像我这样,初中没上就出社会,现在过得不如意。
很显然,这是妈妈的完美主义在作祟,造成与孩子的强烈冲突。
妈妈认为,我都是因为爱你,都是为你好,才会这样要求你。
当下的社会里,有多少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一边控制着孩子,一边自我享受着掌控带来的快感。
也许她不知道,她正是通过掌控孩子,来寻找内心的自我疗愈。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孩子认真写作业,家里风平浪静。孩子若开始玩耍,则“战事”频频。
实际上,这是孩子用自己的认真,在治愈父母的焦虑。
孩子,用弱小的身躯承受着妈妈完美主义与双标的双重夹击,自然无法愉快成长。
我们看过太多的,因为这样的被“双重夹击”而失去生命的案例。
一个10多岁对生命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孩子,对失去生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并不意味着死亡意味着什么。
据2018年《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大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2007年北京大学一份报告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上海有24%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更有6%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7%的孩子自杀未遂。
并在自杀的年龄排列中,12岁的占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与2002年该所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02
完美主义者,总在用完美主义来拯救自己
完美主义者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从来不令人怀疑。但也有这样的一些让人难以承受的典型特征:
l对生活高要求高标准。表现在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他们追求极致,追求完美无瑕。
l对细节追求的无止境。体现在对细节高度关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进的细节,无止境地追求,并且乐此不疲。
l对他人的强迫与控制。因为控制,所以强迫。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控制与强迫他人是完美主义都最乐于做的事。
l工作生活上的拖延。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由于过于追求完美,需要追求毫无瑕疵的极致和高潮,所以导致拖延严重,他们无法在普通的节奏中获得快乐。
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追求完美的动机的不同取向,可以导致四种生活方式∶统治型、获得型、回避型和社会型,除第四种外,其他三种都意味着个体心理的失调。
心理学家霍妮Horney用“完美主义”指陈神经症者的一个亚型。在她看来,完美主义者是一类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义者对他人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完美主义者企图通过对他人的完美控制来救赎自己,达到内在的平衡,而忽视了自我功能。毫无疑问,一个功能良好的成年人,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功能完善,来达到自身的修通。
从现实层面看,这样的企图却是不可能达成的。
邻居家12岁的小梁说,妈妈总是对她要求很高。表面上妈妈答应她完成作业后会给予一个奖励。
但实际上,每次完成后,“她总是层层加码,比如她会要我再完成一个辅导班作文再兑现奖励;但完成作文后,她还要求我洗碗后再给我奖励,我真是太无语了。”
她说,说实在的,我对她很绝望。在与妈妈的相处中,她时时被绝望的情绪笼罩,看不到希望。她不知道到底哪个任务是那“最后一只高跟鞋”。
小梁说,好几次我都受不了了,想要自杀了结自己。在他看来,母女关系太让她窒息。在这样的窒息里,你让我怎么活?
实际上,一个人,无法通过他人来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03
觉察自我,做个60分妈妈是最佳良方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妈妈做到good enough就可以了,不必做到perfect,这就是最早的“60分妈妈”的来源。
现实中,很多人都想做“完美”妈妈。
1、追求完美是无法正视自身弱点的表现。
无法正视自己,是人格脆弱的表现。如果我们的内在足够强大,我们是不惧怕别人说什么的。在做自己与在意他人评价的天平上,永远偏向左边。
如果以二八法则来衡量,我们需要这样做:
80%以上做自己,20%以下关注他人评价。
追求完美的人有许多的“内心戏”。现实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
完美主义者会觉得:
l我不追求完美,我就会落后于人。
l我不对孩子要求高,孩子就会落后,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l我不追求完美,获得好的业绩好的评价,我在朋友面前多没面子。
l……
但是,事实上会这样吗?其实,这是她自身人格脆弱的表现,她需要通过子女的优秀来补偿自己的不足。
设想这样的画面,当是很常见的:当别人说,你的孩子很优秀啊。父母的脸上别提有多光彩,原来抑郁的表情也许立马容光焕发。
2、了解孩子的期待,让妈妈的功能回归真实。
孩子在3岁左右,开启了人生的全能自恋感。因为有了全能自恋,所以开启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原来很乖的小宝宝,开始学会向爸爸妈妈说“不”。这意味着,孩子需要自己去完成一些事,体验一些感受,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
而追求完美的妈妈向外呈现的,是一个强势的、“无微不至”的管理者。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子女分离与远行。
完美的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是高浓度的,是没有缝隙的,那么,她又如何去呈现一个良好的妈妈的功能呢?
她呈现的只是“假性自我”,是经过伪装的、虚假的自己。一个人的“真性自体”应该是有缺点、有瑕疵的、鲜活的。
一个伪装的,带着“假性自我”面具的妈妈,如何养育一个真实的,有力量的孩子呢?这样的一个妈妈,必定无法“涵容”孩子的叛逆与反抗,反过来,孩子的“不听话”的言行则随时可能“撑破”妈妈的焦虑。
3、留点空间,做个60分妈妈就足够了。
在现实当中,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空间和自由度的。而60分妈妈恰好可以给到这样的空间,这可以由剩下的那“40分”来提供。
完美主义有三种,
一是要求自我完美型,意味着他们自己有一套高标准严要求,如果达不到,就会抑郁、自责。
二是要求他人完美型,意味着他们为子女或下属制定一套完美的标准和要求,让他们就范,必须服从。
三是被人要求完美型,意味着站在讨好他人的角度,让自己完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不顾一切去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的妈妈,往往是第二种,或者一二兼有。
做个60分的妈妈,才能为孩子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才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学会“后撤”。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父亲和未来亲密关系的进入创造空间,从原来的母婴二元关系,过度到非母婴之外的三元关系。
学会做个“60分妈妈”吧,比如:
l早上起床,孩子晚起了,让他自己负责,不必为他包办。
l孩子吃饭时把碗摔坏了,不要大声呵斥他,平静面对,让他自己思考怎么办?
l周一要上学了,周日晚上让孩子自己准备书包,漏了什么,是他自己的事。
l外出旅行,放手让他自己照顾自己,不必事事躬亲,“武装到牙齿”。
l学习时,不必每题都帮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你要做的是:
放手,过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刘月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8635人入驻年限7.6年预约咨询私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5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建议你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不管是生活,还是人,都欺软怕硬,你处处忍耐,对方愈发变本加厉,给你使绊子,让你闹心。而当你变得不好惹之后,反而开始害怕你了,眷顾你了,会想尽办法迎合你,讨好你。...
2025-09-16
我们总是追求向外生长的力量,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大,却不知道,只有向内生长,才会变得完整。很多人一聊到自己的缺点,仿佛自带显微镜,越是审视,就越是放大自己那些...
2025-09-16
睡觉,一个让你延长生命的革命性新秘方。最近,我被一本书完全迷住了。夜以继日,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的名字是《WhyWeSleep》。看书名似乎非常无聊沉闷,但是一旦...
2025-09-16
这世界上,有种爱,叫做父母的爱,还有种痛,也是父母的爱!不是父母的爱不伟大,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爱都伟大或者都值得歌颂。有些爱,真是nozuonodie,下面列举...
2025-09-16
自从原生家庭活了,很多人就开始责备父母,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解决我们人生的问题和困扰。只会让我们掉进无底的深渊。...
2025-09-16
01我要说是“边界感”。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你没请他来改造你,但是他很愿意来改造你。你家大事小情,从衣着打扮到子女教育,他都想发表一些看法。他觉得自己是佛祖是...
2025-09-16
女人总是婚姻最大的牺牲者,不少女性都会赞同我这句话。其实婚姻生活刚开始都是美满幸福的,但是到了最后难免变味。事情的发生总有因果关系,过得辛苦的女人,或多或少都有...
2025-09-16
经常听到家长说这个现象:我的孩子一点目标都没有,每天得过且过的,看着着急啊。或者说:怎么他对未来一点想法都没有呢?小小年纪就像个咸鱼似的,看着就来气!于是乎,他...
2025-09-16
人这一生,开心也是过,伤心也是过,疲惫也是过,轻松也是过。与其愁眉苦脸,不如露出笑脸,把心放宽一点,把事看淡一点。琐事烦恼随他去,流言蜚语别在意。享受一天是一天...
2025-09-16
不管是身体上的小疾病,如感冒发烧咳嗽,还是孩子总不愿放下手机的倔强,这都可能是他正遭受压力的体现。此外,年纪再小的孩子,也存在着压力!身为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去...
2025-09-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