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心理科普 | 孩子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家长要警惕“克拉克现象”!

2025-11-05 心理健康
【摘要】:01堂姐最近为小侄女的学习成绩很头疼。“这孩子平时学习也很认真,题也会做,想不通为什么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这次竟然考了倒数第三”。对于小侄女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小

01

堂姐最近为小侄女的学习成绩很头疼。

“这孩子平时学习也很认真,题也会做,想不通为什么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这次竟然考了倒数第三”。

对于小侄女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小姑娘学习很认真也很细心。

“怎么会考到班里倒数呢?”我不解的说。

堂姐尴尬的笑着说:大概随了她老爸,平时挺有想法和能力一个人,从学生时期,考试运就不好。工作后,遇到重要场合就犯怵。

说到姐夫,的确给人印象是聪明有能力,但这么多年来就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很是可惜。

好像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学习认真工作努力的人,越想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让人想到,心理学上一个现象——“克拉克现象”。

02

克拉克现象,也称为克拉克魔咒。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表现出原来的水平,出现比赛失常的现象。

这也可以寓指生活中,很多人明明能力不错的人,却临场发挥失常的状况。

这个心理学现象缘自澳大利亚著名长跑运动员罗·克拉克,他本是一个很优秀的运动员,有过19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但是每次一到奥运会,就发挥失常。

最高的成绩只获得过铜牌,这和他本身的能力,是不匹配的。于是大家称他为“伟大的失败者”。

后来很多人,就去研究了克拉克的这种情况,发现不仅是他,在历届奥运会中有三分之一能力很强的运动员,出现过这种情况。

后来就总结出了体育界有名的“克拉克现象”,得出影响一个人出现“克拉克现象”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心理素质的稳定。

03

因为小朋友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这个现象很容易发生在他们身上。

一想到考试就心慌;

考试过程中突然头脑一片空白,结果题做不完;

大考成绩总比平时差,没有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

很多父母又气又无奈,明明平时做得很好,怎么一考试就考砸?

有一个教高三的老师朋友,曾无奈的说:很多学生明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到了高考就发挥失常,实在太可惜了,他们明明值得上一个很不错的大学啊。

其实,当你发现孩子,明明学习更加努力了,但是考试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越考越没信心,甚至一到考试就出现“生病的症状”。

那么该警惕,孩子是不是遇到“克拉克魔咒”了。

有没有办法破解呢?

很多孩子在考前出现“克拉克现象”,其实是潜意识里的“焦虑因子”不太安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帮助他们把心态调整到和平常一样,也就是“平常心”。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共生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考生的焦虑情绪。

什么是共生效应呢?

科学家做研究的时候发现:那些单株生长,旁边没有其他“伙伴”的植物,往往显得比较矮小。而生长在植物群的植物,大多数是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植物界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作“共生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群体也同样具有“共生效应。

想要缓解孩子的焦虑,其实可以让他们多一些“学习伙伴”。

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缓解压力。

会比大人说一万句道理,来得有效。

04

当然,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单一的,因人而异。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家剧院发生火灾,大家都争前恐后的往门口跑,结果门被人流堵死了。

看着前面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老人站在一旁,深知自己是挤不过的。

既然这样,他干脆冷静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突然发现火海后面有一个出口,当下老人毫不犹豫的冲了出去,顺利逃生。

虽然比身强力壮老人敌不过年轻人,但逃生的方式,不止是“挤出大门”这一条。老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过人的心理素质冷静思考,赢得逃生的机会。

的确,故事只是故事,生活中可能没有这么多的碰巧和侥幸。

但是在完全没有希望的状态下,与其着急焦虑,不如静心思考有没有其他的突破口。

像考试,我们给自己定下发挥最好的目标,越想越急。

不如换个角度想着,我今天数学只要比上次考试多5分就好了,会不会轻松很多?

慢慢积累,总会有量变的一天。

现代人,需要面临很多的压力,升学压力,工作压抑,育儿压力……

很容易就陷入焦虑的陷阱里——

“我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为什么总是很穷”

“只有好成绩,才能上好的大学”

……

但是,人生真的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了解多一些心理知识,为心理减压。

你会发现,海阔天空的世界里,会有更多奇迹和惊喜。

—END—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学习更多实用心理学,欢迎关注“智慧行学院”。

学心理,咨询4006009299.


看更多心理资讯,扫码关注“NLP学院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63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科普 | 为什么优秀的人偶尔出丑,会更招人喜欢?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