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大人们却常常为发现不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担忧,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出现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他们轻松愉快的...
2025-03-31
安慰物是宝宝用于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宝宝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爸妈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有毛病了。
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 宝宝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轻度紊乱、失衡(是阶段性的),从而导致宝宝心理紧张,感觉不安全,于是将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
安慰物有助于宝宝适应与妈妈分离的过程,克服焦虑,使他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没有了,就会紧张、烦躁,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宝宝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宝宝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
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宝宝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宝宝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宝宝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宝宝特别富于想像,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宝宝,促使宝宝的想像力充分发展。
宝宝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是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
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紧张,无法正常生活。 当然,不是所有宝宝皆如此,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神经系统属强型,有的属弱型。一般来说,依恋情况比较严重的,多发生于神经系统比较弱的宝宝。
有这种情况宝宝的爸妈,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随着宝宝的长大,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一位资深人士说:我亲戚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
后来洋洋的毛巾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它们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
看来她们的爸妈当初没有强迫宝宝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宝宝这样做是有问题了的处理方式,是很明智的。
现在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完全没有产生社会的不适应感。 专家意见来指导 针对以上情况,我这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不要强行撤销宝宝的安慰物。这样会加剧宝宝的神经紧张,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但要保证安慰物的清洁与安全。
不要为此给宝宝讲大道理。因为这是下意识的行为,是宝宝自己也难以控制的,与是不是明白道理基本无关,而喋喋说教反而会强化宝宝对安慰物的依恋。
若宝宝过分依恋安慰物,可以巧妙地帮助宝宝逐渐减少依恋,例如想办法转移宝宝的依恋对象,用兴趣转移法让宝宝“移情别恋”,如此一再转移依恋对象,有利于缓解依恋的执著。 有些安慰物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应尽快替换。如奶瓶、手指、家人、吃手的小猴等。
最后提醒爸妈,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把握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宝宝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宝宝,促使宝宝由弱变强起来。
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宝宝的依赖性,增强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宝宝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宝宝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宝宝个性的良性发展。 文/李梅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69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我们知道,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大人们却常常为发现不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担忧,实际上,孩子的创造力往往出现于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他们轻松愉快的...
2025-03-31
要知道,长期有恋物习惯的孩子,很难得到同伴的认可,也许会受到同龄小伙伴们的鄙视和遗弃,这样,孩子就无法从伙伴那里得到被肯定、被重视的满足感,只好到自己心爱的玩具...
2025-03-31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
2025-03-31
张轻舟是我们班里可爱的男孩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看上去很讨人喜欢。可他又是个“调皮大王”。他在活动中一刻也闲不住,摸摸这儿,碰碰那儿,老师组织活动时他总爱...
2025-03-31
你是否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他一离开视线你就出现各种担忧的幻想?一旦他稍微做出与你预期不同的事情,你就会情绪过度起伏?你的生活重心是否都放在孩子身上,天...
2025-03-31
尊敬的专家:您好!我的宝贝女儿3岁多了,她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和小朋友抢东西,乐意与大家分享。每回有好吃的,总是先轻声问别的小朋友吃不吃。可是,别的孩子却对...
2025-03-31
一般说来,两三岁左右的宝宝对图形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这时可以开始教宝宝玩拼图。但是要注意,给这个年龄的宝宝选择拼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
2025-03-31
研究发现,每40名婴幼儿中可能就有一名患有抑郁症,然而这种情况常被忽视,因为人们很难将抑郁症与婴幼儿联系起来。智利拉斯孔德斯医院的婴幼儿心理学家弗洛拉·德拉巴拉...
2025-03-31
交朋友,看似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实则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核心提示交朋友,看似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实则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受欺负,而让...
2025-03-31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
2025-03-3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