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因而...
2025-06-02
关于核辐射将影响上海的不实短信引起网民热议,一度造成市民恐慌。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孙时进和复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吴国宏。心理学专家均表示,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多去了解、分析,理性地进行判断,而不是过度转发非官方信息,一味地从众。
据了解,一般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城市灾难与危险时,首先会出现“否认”心理,对于灾难的来临会自欺欺人而采取“不作为”,而在“否认”心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作为”心理,人们开始出现认知的偏差,比如网络转发不理性信息等。尤其是对于核辐射这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对于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特别容易紧张。
据吴国宏研究,在面对灾难时,75%的人会出现恐慌心理,极少部分人处于理性的状态。对于大部分恐慌人群,需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去认识灾难的本质。“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和主流媒体及时发布官方正确、透明的灾难信息,让人们充分了解,以消除心理疑虑。”吴国宏说。
吴国宏说,“恐慌具有传染性”,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许多虚假的信息很快就能传播开来,而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负面的信息,因此很容易引起“群体恐慌”。
孙时进建议,市民对于网上的信息还是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多去了解它、分析它,理性地进行判断,而不是一味地从众。特别是出现一个陌生的信息时,更应该去认识、去了解,在得到了理性的认知后,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20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如何消除地震灾区的恐慌心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今仍未能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其被蒙上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之后,会在部分人中谈“震”色变。在地震时和地震后,由于人们对地震都持恐惧心理,因而...
2025-06-02
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6岁到14岁儿童的恐惧心理比10年前已经有所减轻。儿童们现在最害怕的并不是遇到妖魔鬼怪,而是担心父母或兄弟姐妹遭遇暴力或者生活上发生其...
2025-06-02
“微博潮”来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被卷入这股潮流中,每天忙着“织围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继手机短信和QQ,微博已成为时下学生们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对此,有关教...
2025-06-02
在商场上,谁也猜不到谁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商场如战场,处处都是陷阱机关。因此。在与人相处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切记要做到不可轻信他人。俗话...
2025-06-02
近来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西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开始从东方哲学里找出路,找新的生长点,比如禅学。我没学过禅,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可以把禅看成是一种人生哲理...
2025-06-02
男人们太累了,应该设立男人节”,据说超过八成的网友希望将8月3日设为男人节,而依据则是:在参与网络调查的6021人中有80.24%的网友选择了“男人们太累了,应...
2025-06-02
《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近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心理满意。而经济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
2025-06-02
现在好像人人都觉得自己累,网络上调查也显示,觉得“累”的人,比例高达97%。不管男人还是女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朋友一见面都会抱怨几句,“活得...
2025-06-02
北京3月15日电北京时间21时30分,驻东京记者在与后方电话连线时介绍,在深入重灾区采访三天后,日本地震前方报道组于当地时间17时抵达东京。三天后回到东京,记者...
2025-06-02
人总是喜欢拿东西作比较,你比我多,我比你好,什么都喜欢比一番,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又或者为自己寻找生活的支点。但在感情上的攀比,却往往只会让人犹如从高处坠下般,摔得...
2025-06-0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