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朋友说话时,有多少人带着口头禅?也许有些人说10句话,包括8个“然后”;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过顺心如意的时候,老是把“郁闷”挂在口头;美国总统...
2025-07-13
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作为支撑家庭与社会主体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52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小心口头禅造成的负面情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朋友说话时,有多少人带着口头禅?也许有些人说10句话,包括8个“然后”;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过顺心如意的时候,老是把“郁闷”挂在口头;美国总统...
2025-07-13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大多数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人和儿童比青年人更加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
2025-07-13
有句话说“闻香识女人”,最近,则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看鞋识男人”。重复购买固定式样鞋子的男人很念旧;节俭穿鞋的男人个性拘谨、保守但又“内心热情”;随随便...
2025-07-13
导语:五一节期间,很多人以疯狂购物、大吃大喝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专家指出,人们总爱以这种他们熟悉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其中很多方式是不健康,如酗酒、暴饮暴食等,而这些...
2025-07-13
当我们要参加某种活动前或面临竞争之时,注意不要受到消极的环境暗示,言语暗示和他人的行为暗示,而应适当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自己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
2025-07-13
有时候只需要做一点小的动作,就能让身体重新占居应有的位置。“我们可以从每天仔细按摩自己开始,那些对自己身体感到陌生的人可以对着镜子抚摸它,全神贯注地给身体抹护肤...
2025-07-13
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家都相信,认识自我是生活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精神分析的“领悟”过程则能通过寻找和分析心理障碍的历史渊源,使人们走出情绪的困扰。然而,纽约威尔康乃...
2025-07-13
导语:说到“好朋友”,这是不是女人“专利”,男人就没“好朋友”吗?心理专家说,女性来经前后时,荷尔蒙起变化,这个可以用医学来证明,但是,男人的情绪变化不能用荷尔...
2025-07-13
性格不止决定命运,还会决定你的健康。日前,美国生活科学网总结指出,7种性格的人最爱生病。 1、自我防御型。这种性格的人总对别人疑心重重,充满敌意。他们极易把他...
2025-07-13
引言:性格决定健康,你信吗?事实上,科学家正逐渐用实验结果和数据论证着这一观点。下面这些例子相信你会大吃一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马丁...
2025-07-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