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
2025-07-30
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年3-5月的发病率接近全年的一半。今年上海入春的时间比往年早了,加上早春时雨时晴,气温变化大,同时春节作息时间的不合理对身心造成的伤害在上班之后开始渐渐显山露水。最近,市心理咨询中心、林紫心理咨询中心等沪上心理咨询机构连续接到和季节相关的心理求助,精神病发病高峰目前已出现。
半月接诊数百精神疾病患者
市心理咨询中心一位专家透露,很少经历过这么忙碌的早春二月。日门诊量达到四五百人,确诊患者比往年有明显增多。除了跟往年类似的旧病复发外,新发病人以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为主。在上海中山医院心理科、同济医院心身科、市十医院精神卫生科也出现预约增多、医生频繁加班的状况。
记者从12320卫生公益服务热线和沪上其他心理求助热线获悉,1月份关于心理疾患的咨询人数还与去年差不多,2月份就忽然飙升,一些家庭琐事、办公室小事、夫妻间情事似乎都成了心理疾患爆发的导火索。尤其随着各学校的相继开学,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情绪障碍和身心烦恼渐多,他们和办公族一起敲开了心门。
事例1:节后加班导致慢性疲劳
公司管理层尹先生最近总是觉得胸闷头痛,吃什么都觉得没胃口,晚上偶尔还会失眠,脾气时晴时雨。他去心理咨询师处求助后被告知,自己得了慢性疲劳症,不仅和春天日照时间、气温变化大有关,而且和春节期间忙于应酬得不到休息有密切关系。市心理咨询中心徐勇医师表示,人体的戒律需要一张一驰才能良好运转,但尹先生年前忙年底的事,过了年又忙新的一年的计划,中间的假期还得不到放松,结果变成了“一年之累在于春”。
事例2:为有精神疾病的亲人焦虑
陈先生的妻子曾经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长期来一直服药并定期看医生。有句老话叫“菜花黄,疯子忙”,可是妻子还没什么异常情绪表现,陈先生倒先紧张焦虑起来。整天疑神疑鬼,担心妻子旧病复发,可是陈先生又不敢直接问妻子有什么异常感觉,怕引起她的不满反而容易成为发病诱因。这也不是那也不对,陈先生陷入了烦躁、失眠、早醒的困境。
事例3:小孩春季情绪多变
因为上课打瞌睡被批评的中学生小蔡不服老师的惩罚,躲在家里生气,拒绝上学。父亲火气更大,追着小蔡要打他,母亲伤心之余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母亲和小蔡谈心,得知他最近情绪不太平稳,总是提不起精神,学习积极性大不如前,而且特别容易犯困。市心理咨询中心范娟医师表示,像小蔡这样因情绪问题影响学业、家庭关系的孩子最近特别多,除事件性因素外,这和春季临近、气温多变、日照时间变化也有关系,因为这些会影响人体内分泌,从而增大了引发心理疾患的概率。
事例4:不受重视忿忿不平
来上海工作的青年陈明既要负担房租开销,每月又要寄一定的生活费回家,压力很大。今年他跳槽到了一家薪资较高的企业,但没想到却很难融入新的工作环境。陈明终日心情低沉又无人倾诉,最终他还是来到心理门诊。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科崔海松副主任医师指出,由于春天气候多变,阴雨比较多,阳光又不够充足,人的大脑内松果体素分泌增多,从而使机体内其他激素分泌不均衡,出现代谢紊乱,导致人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异常。再加上一年之始工作的压力加重,学生面临的竞争激烈的中高考,心理、精神出现问题的人员就开始增多。
提醒“老病号”春天要注意复查
对于往年经常发病的精神病患者,专家告诫在春天时节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做好及时复查。因为春天是精神病老病号最容易复发的时候,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让他们尽快到医院做一次复查。除此,精神病人还需要长期服药,而药的分量相当重要的。擅自加药或者减药都会导致病情变化,因此精神类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
专家指出,家庭乃至社会的宽容、理解对精神病人来说是莫大的心理支持。说一个正常人有精神病对他并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同样的话放到有精神病史的人身上,就可能会成为他发病的导火线。因此,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是绝对忌讳说“十三点”之类的词的,这点或许我们大家都应该学学。
专家支招管好春天情绪有技巧
崔海松副主任医师建议:对于曾经患过精神类疾病的病人,在春季要做到坚持用药,切莫自行减药、停药。这一点也需要得到家人的监督。要避免过度劳累或精神刺激。当出现情绪不好、失眠、烦躁等异常状况,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对于普通市民,春季要注意日常保健。首先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多与家人、朋友倾诉、沟通,或直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第三,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时,应注意转移不良情绪,郁闷出现时不妨听听音乐或参加体育活动,如爬山、跑步、打球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及时释放压力。同时,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不要让浮躁、乏力、心绪不宁这些症状长时间持续,必要时应尽早看医生,以便及时进行预防。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69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抑郁症患者的自我照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
2025-07-30
人都有自恋情结,但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工作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自恋人格与...
2025-07-30
目前,我国焦虑障碍患者人数多达5700万,焦虑障碍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前召开的我国首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上,专家指出焦虑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健...
2025-07-30
过年时,老年人看到孩子们都回家,感到很开心。假期结束时,老年人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冷清下来,他们容易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
2025-07-30
典型案例大明今年45岁了。他23岁大学毕业时就来到这个单位,至今已经整整22年了,目前还只是个副主任科员。如果近一两年还提不上去,他可能很难再有什么机会了。但是...
2025-07-30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话太多,整天唠唠叨叨说三道四,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老年人为何会变得喋喋不休呢?首先,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
2025-07-30
人们经常将老人比作孩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人年纪大了,性格就会像小孩,时不时闹个别扭,希望引起别人的特别关照。因而不得已,子女也只能像哄小孩一样哄着老人才...
2025-07-30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不少“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项统计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的这...
2025-07-30
针对一些老人爱买药的现象,不少有此经历的市民都有同感:自己说得入情入理,为什么父母就是不听劝?对此,心理咨询师说,老人这么做,和受冷落有关。不停买药源于心理暗示...
2025-07-30
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通常不是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等因素决定的。快乐是什么?快乐是幸福和满意的心境,是一种感受和体会,带有鲜明的主观性。同样...
2025-07-3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