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需要父母给予特别悉心的照料和庇护。但有些家长却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张先生是急脾气,让他看孩子时,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
2025-08-28
如果你快步跑到公交车站,结果车刚刚开走,是否会有些后悔当初不跑快点?当然我们也有这种后悔:后悔自己在学校时没有好好用功或者后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太少。长期后悔和短期后悔两种情绪虽然在命名上使用同一个词(后悔),但是他们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状态。长期后悔更多带着留恋、怀旧,甚至带点温暖的情绪,而短期后悔似乎更强烈。用Psytopic的话说:短期后悔的事,通常是因为你做了没有结果,长期后悔的事,多半是因为你没有做。当然这些观点也有人反对。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虽然故事的经过不同,但他俩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现在,又同样陷入了自责和后悔中。问题是,你觉得他俩哪个更后悔呢?
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1982年进行的一项经济心理学研究(2002年,卡尼曼凭借在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时的测试中,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研究者推测说,这是因为想象前者没有换股继续持有,比想象后者换了股更容易。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关于后悔研究的经典实验。1986年,卡尼曼提出了“作为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并用标准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标准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不作为”是正常态,而“作为”是反常的,因此,想象继续维持“不作为”的状态要较为容易,如果“作为”了但依然引起负面的结果,就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后悔情绪。
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两位乘客都迟到了30分钟到达机场,结果,克雷恩被告知,他的航班早就准时起飞了,而托马斯则得知,他的那班飞机延迟了25分钟起飞,恰恰在5分钟前离开。这次很容易判断,显然托马斯会更后悔——这也是卡尼曼曾做过的实验,96%的被试者都做出了这样的判断。研究者用“时间参数”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托马斯很容易想象这样的一幅场景:他只需要早赶上5分钟就好了;而对于克雷恩来说,则需要想象30分钟的时间,这可要难多了。
但是,中科院心理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的李纾研究员对这个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误机的案例中,两个乘客都“作为”了,但是“作为”的结果离预期值的接近程度不一样,那么,这个因素是不是会影响他俩的后悔程度呢?他将该因素称为“接近性”。李纾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研究。今年4月,他和合作者梁竹苑博士后在《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了一篇论文:《作为/不作为和后悔:接近性的调节效应》,这篇论文用了5个实验来反复验证这一假说。他们发现,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并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与“作为”或“不作为”有关。
李纾表示,并非“作为”了就会更后悔,要是做了点什么,让结果离预期值更远了(“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只有当作为的结果接近但又未达到预期值时,“作为”更后悔。这种解释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体验非常吻合:如果自己的行为结果与目标只差一点点,那么就会觉得相当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再加把劲。
回过头来看看那个股市的例子,卡尼曼所列举的“作为”可能只是既没有接近又没有远离预期值的特例:做无用功的作为。第一个股民虽然“作为”了,但没什么效果,跟第二个股民“不作为”的结果一样,这个例子里的“接近性”为零,所以“接近性”这个因素在这里没什么影响。虽然经济心理学的研究看起来只是纯学术上的探索,但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李华芳研究员认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关心的人还很少”。
以前也有研究者曾质疑卡尼曼1982年的经典实验。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 ·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等人指出,卡尼曼的研究只是测出短期内的后悔心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长期后悔”,当你时隔一年或十年去回首往事的时候,如果依然为当初的抉择感到后悔,那就不一定表现出作为效应了。
季洛维奇和同事对60位成人进行电话访问后发现,当问及“回首你一生,想想你后悔的那些事”时,75%的受访者提到的都是那些他们没有做但希望做了的事,例如“我后悔在大学时不用功”、“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太少”等。季洛维奇的其他研究也表明,从长久来看,人后悔的大都是“不作为”的事。季洛维奇表示,这说明后悔也和其他许多心理过程(如记忆)那样具有时间性,短、长期分别服从不同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没有做成的事逐渐显现出来,变成更大的后悔。”
但是,卡尼曼对此倒是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两种情绪(长期后悔和短期后悔)虽然在命名上使用同一个词(后悔),却指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状态。长期后悔充满了留恋、怀旧,甚至带点温暖的情绪,这跟诸如股市翻跟头时那种恨不得“踢自己一脚”的强烈后悔心理完全不同。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97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让宝宝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孩子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需要父母给予特别悉心的照料和庇护。但有些家长却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张先生是急脾气,让他看孩子时,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
2025-08-28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用行为学原理成功地消除了一个孩子的惧怕。小彼得年仅两岁,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连皮毛和棉绒也怕得要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已经不得而知,但...
2025-08-28
幼儿的心灵是一个令成人迷惑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物或现象,孩子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害怕。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是...
2025-08-28
2000年10月20日经过专家的指点和全家一致地努力,小雪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不能做到落落大方,但是见到生人已经很坦然了。在大人的鼓励下,...
2025-08-28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行为,困扰着家长。下面这位母亲的育儿日记,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她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害羞的性格弱点的。2000年9月...
2025-08-28
你的自我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如何看待你。在很多人前不发言,怕被人说自己笨,其实你低估了自己的承受力;当你过分注意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脑子里就会有很多理由你...
2025-08-28
孤独症的病因不明,一般在3岁之前可以发现。阿斯伯格医生提醒人们应该注意,这种病症会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个个案,像托米一家,三个孩子都患有孤独症。何谓孤独症?孤独症也...
2025-08-28
性格开朗、活泼乐观、心直口快、不违心说话办事的人,不易患精神病,也不容易患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痊愈得也快。性格有相对的稳定性,体现着人的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
2025-08-28
我3岁啦!妈妈说,要让我上幼儿园,多认识些新朋友。我很纳闷,在网上我不是有很多好伙伴吗?妈妈爸爸那么好,干嘛非得让我离开家呢?但是,妈妈说,幼儿园很有趣,我一定...
2025-08-28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
2025-08-2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