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温尼科特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个曾经粘着你想和你说话的孩子,那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渐渐变成...
2025-09-14
为什么家长越不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就越想去做呢?
很多家长都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说了不止一遍,反复告诫很多次,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这让家长们很头疼。
01
为什么家长越禁止,孩子越想做
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场景,家长不断的下达命令,孩子却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根本对命令毫无反应。即使家长生气的呵斥孩子,孩子一会儿没看住,就又去做那些你不让他做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198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做了一个简单的“游戏”:
他把参与者分成2组。要求第一组在5分钟内不能去想白熊,第二组的人可以想任何东西,包括白熊,并且两组人每次出现白熊的念头时都要按一次铃,以此来测量他们想起白熊的次数。
结果,被告知不要想到白熊的人,按铃的次数最多,这就是著名的“白熊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有意压抑想法时,反而越容易想更多:越想忘记,反而“记得”越清楚。也就是说,只要对方传达了“不可以”——否定的一面,接收信息的人总是会向相反的方向——肯定的一面去思考。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么事,孩子越想做了。对于孩子来说,“不可以”比较抽象,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往往会忽视“不可以”这三个字,而去关注“不可以”后边的动作。比如“不可以大声喧哗”,孩子可能只接收并记住了“大声喧哗”。
另外,根据《全脑教养法》中的理论: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由主管感性情绪的右脑控制,所以孩子情绪很强烈、敏感;但他们控制理性的左脑发育还不成熟,用“不可以xxx”讲道理,可以说是一种无用行为。
年龄小的孩子正处于学习与世界相处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尝试去触碰底线,来确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家长在这个时候家长要教给孩子如何去做是对的,是可以的。而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否则孩子还是会去做他好奇的事情,会去尝试不同的错误方法。
所以我们要制定规则,教会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单单靠禁止,只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
02
家长常说的“不可以”其实有很多危害
很多时候家长的“不可以”不只是无用,甚至一味地说“不可以"”“不要”,还会有很多危害。
1、激发孩子叛逆心理
当孩子正处在“可怕的2岁”叛逆期时,家长越说“不”,他就越要,总是要跟父母对着干。
可能家长会发现,有时候我们越想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越会变本加厉去做,而当我们告诉孩子怎么才可以做的时候,孩子反而没有那么变本加厉了。就比如孩子喜欢跳水坑,你越不让他越要跳。反而你让他穿上雨衣和雨鞋,才能去跳。而且让他玩够的时候,他反而好多了。
有时候孩子的顽皮背后,是孩子的探索欲,你阻止孩子的行为时,是在阻止孩子的探索欲,孩子没有满足的时候,孩子是不会轻易停下来的,所以我们的阻止会变得无效。
把堵变为疏,让孩子知道做一些事情可以,但是要有前提条件。比如危险的事情,我们教会孩子如果规避危险,往往比保护好孩子,不让孩子遇到危险更好。懂得避开危险,才是真正的防患于未然。
2、导致孩子缺乏积极性
总是对孩子说“不可以”,孩子会丧失探索新事物的机会,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很多事物缺乏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家长对孩子保护得过度,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探索。会让孩子对生活产生无意义感,生出很多的恐惧,对孩子未来的生活造成很多困扰。
有个女孩子被父母保护得过度,她对自己的人生都感到生无可恋,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对孩子来讲,就像被剥夺自己的人生一样。
3、导致孩子的挫败感
还有一种说“不可以”的情况,是孩子问“我可以做xxx吗?”家长出于“为孩子好”的角度,会说“不可以”。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很难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自己没有资格接受别人的帮助。
这种挫败感,还会让孩子产生不配得感,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的任何要求都会被拒绝,都不值得被接纳。从而让孩子变得非常没有价值感和自卑。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指出:限制是伪造的爱。家长一味和孩子说“不可以”,并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这种亲子关系也不是良性的。
03
家长应该怎么做?
既然对孩子说“不可以”没用,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不妨试试以下这几点:
1、不说否定句,说肯定句
用“不要xxx”“不可以xxx”这样的否定句和孩子说话,容易有一种指责、命令的意味,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用肯定句来说,就能减少这样的误解和情绪,孩子也会认同我们的说法。
其实成年人也不喜欢被命令,当有人用命令口吻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不想听从,或者想发火。我们更喜欢别人用商量和邀请的方式来和我们沟通。
比如:把不可以大声说话,改成,嘘,我们把小嘴巴的“拉链”拉好哦!
2、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他自己做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唠叨千遍万遍,效果都没有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好。因为给了孩子选择后,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在征求自己的意见,自己受到了尊重,就会自愿地去做一件事,这和被说“不可以xxx”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蒙台梭利说:“我们不认为一个学生,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一动不动就是守纪律。那样的学生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能说是守纪律的人。只有当他变成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把他当成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用有限的选择,替代大人的威胁和命令,孩子会感觉被尊重,从而少了一份来自父母的压迫感,在父母的管教中,自然也愿意配合。
3、父母做好榜样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心上。”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里的家规不光是给孩子制定的,更是制定给父母的,当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时候,父母也要一起做到。如果要求孩子不玩手机,那么家长也要做到不玩手机。如果家规只是制定给孩子的,孩子就一定不会遵守家规。
所以,育儿一定要先育己,否则付出再多,可能都是无用的。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孩子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育儿过程中,孩子总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4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我就是做不到理解孩子,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温尼科特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那个曾经粘着你想和你说话的孩子,那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渐渐变成...
2025-09-14
有的家庭里妈妈非常强势。几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妈妈一个人说了算,经常当着孩子指责父亲,贬低父亲的形象,这不好,那不对。为孩子教育夫妻发生争吵,并且否定父亲的方法...
2025-09-14
歌里经常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一句童谣带出家教的长期问题——父亲缺席,家长朋友们,你的父爱质量达标了么?除却8300万遍布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城市里的孩子,每天...
2025-09-14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最近,“中国式”成了一个流行词汇,继“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婚姻”后,“中国式父母”又引发人们新一轮争论。与国...
2025-09-14
小丽是独生女,从小被父母呵护,婚后丈夫也对她疼爱有加。可孩子的出生,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看到孩子,有时觉得他挺可爱,有时觉得他很可恶。我的生活因为他,完全乱掉...
2025-09-14
无论是养育孩子、谈恋爱、处理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还是面对人生道路上无穷无尽的挑战,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我们会粗心大意,做出一些事后才发现这是错误的选择和行动...
2025-09-14
当婚外情浮出水面,留给女人的选择是离婚或者不离,原谅或者不原谅;留给男人的命题则是忏悔或是强硬,道歉或者继续。这时候若双方都没有处在冷静的状态,容易造成思想的混...
2025-09-14
现在的父母看着孩子精美的衣饰、食物和应有尽有的玩具,总会由衷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事实真是这样吗?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
2025-09-14
乱扔东西爱打人5岁的小威是个让人“头痛”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戏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会耍赖;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闹,从不会好好说……小威妈妈深...
2025-09-14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的亲密交往,高话语权、高孤独感、高压力感,容易让孩子们心理产生问题。虽然省城一些学校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小屋,但是记者调查发现...
2025-09-1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