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正文

中国孩子为什么比美国孩子笑容少?

2025-09-14 心理健康
【摘要】:现在的父母看着孩子精美的衣饰、食物和应有尽有的玩具,总会由衷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事实真是这样吗?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

现在的父母看着孩子精美的衣饰、食物和应有尽有的玩具,总会由衷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事实真是这样吗?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笑容是快乐的外在标杆,是什么让中国孩子没有美国孩子快乐呢?

首先,家长过于注重知识早教,与幼儿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据说俄国有位母亲抱着出生3天的孩子,去找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巴甫洛夫回答:“一出生就要开始,现在已经晚了两天半。”但是,巴甫洛夫所说的早教并不是中国家长们所理解的读书、识字、背古诗、琴棋书画找特长,而是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婴幼儿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游戏,用身体去探索世界、发掘乐趣,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才能舒心、高兴。

其次,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喂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儿方式,追着孩子喂饭,“学老虎啊呜叫”让孩子张嘴,还有孩子非得骑在爸爸肩上才肯吃饭等。其实,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所谓本能,就是不用教自己也会的能力。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其实就可以自己吃饭了,一开始用手往鼻孔里送,打翻饭碗,慢慢自己就能找到嘴、会用小勺吃。从婴幼儿时期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只是辅助引导,这关系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的孩子,笑容自然更多、更灿烂。

最后,家长的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现在的家长都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此产生的生存焦虑也影响了育儿观,恨不得孩子早早体现出“成大器”的倾向,“早慧”被盲目抬高,对“晚熟”则会急得跳脚。其实孩子的开化有早有晚,而且有其阶段性,拔苗助长只会帮倒忙。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都应该是重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一种从容、快乐面对事物的态度,这些最重要。

总之,决定影响孩子终生成功与幸福的是情商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输了快乐就是输了未来,中国的父母不应让孩子在幼年时就输在快乐的起跑线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4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孩子心理压抑的5种表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24 心理百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051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