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无限满足,语言暴力,过于依赖,父母失信、撒谎,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父母吵架,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等行为都是毁孩子的教育方式。...
2025-09-14
给自己更多的尊重和欣赏作为开始,因为,如果你真正欣赏和接受你自己,别人对你的反应还可能影响你吗?你还需要这么仰赖别人对你的顺应来肯定你自己吗?深入思考一下。
诚实地看看你的生命,写下现在你想去改变的人的名字,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生活的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老板、某银行经理……
然后,回顾你的生命,想想你花掉了生命中多少个小时、日子、星期、月份,去期待别人改变,换回来的却只有失望和难过。因为没有人改变过,没有一个人如你期待的被改变。如果你把这些日子加起来,可能会是好几年的时间,你耗去你生命中的宝贵光阴,有改变过一个人吗?
唯一改变的那个可能是你!
唯一改变的那个可能是你!
想想近来令你手足无措的某人,闭上眼睛再次回忆当时的情形,感觉你自己回到那个时候,回忆你所处的地点和所有的细节,并且回忆你在那个片刻的感受——让自己重温那曾经生起过的感受,即使当时的你并没有察觉到这变化。
记起那个情境,注意你体内的变化:感受它带给你的紧张和紧绷——可能在你的胃、你的脖子和肩膀、你的前额、围绕着你的嘴巴和眼睛。查看一下你的呼吸——它是舒缓放松还是紧凑浅薄?
不要以你所看到的来判断你自己,只把它们记下来。问问自己:
这是不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
它能滋养我吗?
它对我的身体有好处吗?
它使我感觉开放还是收缩、温暖还是寒冷、坚硬还是柔软?
我会希望我的好朋友有同样的感觉吗?
再去经验那个情境,看看当你在要求别人改变时,你是如何伤害着你自己。
你也伤害了别人,你令他们感到难堪。然后对方开始抵抗——纵使他们知道你是对的,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他们必定对抗到底。要他们屈服等于是要他们当上孩子的角色,被告知你知道的比他们的多、你很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或应该怎样,自我决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经验告诉你,你越尝试去改变别人,别人越加反抗你,这形成了恶性循环,然后你们两个都感到更糟。
试图改变他人犹如以头撞墙
不管怎样,当你问自己,改变他人真的是我的责任吗?这样尊重他们吗?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你的头脑会做出很合理化的解释:这是为了他们好: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对他们自己和别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样他们才会进步……等等。
但是你的直觉,你的“感觉”,知道这样有点不太对头。你凭什么去评判别人?你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吗?你自己很完美吗?
冲突背后是一个受伤的自我
让我们看着这些事实:
这个人有他自己无意识的理由,成为他们现在的样子,也许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激怒了你,但那个反应是属于你的,是来自于你没有被满足的被爱、被尊重,被接受的需求,或是不切实际的期待。
看一看那张你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令自己快乐的清单,是否都跟自己希望被爱,被接受和被尊重的需求有关呢?
那是你自己的需求,只是你不切实际地希望别人去理解和满足。而真相是,其他的人是不可能满足你的需求的,而且,去满足你的需求真的是他们的工作吗?
你可以继续指责他们,投射你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成为另一个他们不是的人。或者,你可以把更多的智慧运用在这种情况中。
与别人冲突的背后,是一个受了伤的自我。只要你明白到这一点,你就有机会看到你自己并问:“为什么我这么坚持要去改变这个人?”
假如你对自己坦诚,你会看到在你所有合理化的背后,你有一个受了伤的自我正对着别人说“你无视于我,不尊重我,也不喜欢我,你不爱我,也不接受我。”诸如此类的话语。
这就是隐藏在我们和别人冲突背后的——一个感受不到爱、被欣赏和接受的自我。
这是什么意思?当我们感到不被尊重和接受时,我们会采取报复——激烈地或消极地,不管是直接地恶言相向,还是间接地故意破坏,报复心制造了恶性循环的冲突,而这往往是一发不可收拾的。
假如你能了解你对别人反应的原因,以及你期待他们有哪些方面的改变,那么,你便知道要为自己负上怎样的责任,你将得到更多的有利选择。
给自己更多的尊重和欣赏作为开始,因为,如果你真正欣赏和接受你自己,别人对你的反应还可能影响你吗?你还需要这么仰赖别人对你的顺应来肯定你自己吗?深入思考一下。
假如你察觉到,是你内在的无意识造成你对别人的反应——你渴望被认同、接受和爱,那么你内在将会产生一种力量停止这种自我斗争。你意识到受了伤的自我作出的报复其实是幼稚和可笑的,了解到这点能让你如释重负,你放下了!这种了解也让你谦恭并且把你带回到自己,身心合一。
回到自己同时让你有机会看到人们是怎样地被自己的无意识所带动。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经历,构成了他们——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被对待;他们携带着怎样的关于自己不够好的信念、和对爱的强烈渴望。
通过与自己对被接纳的渴望与伤痛联结,你就能与对方对被接纳的渴望与伤痛联结,而这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品质开辟了道路。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42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9种父母教育方式只会毁了孩子,长大了越来越怨恨父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物质无限满足,语言暴力,过于依赖,父母失信、撒谎,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父母吵架,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等行为都是毁孩子的教育方式。...
2025-09-14
01有多少女孩小时候没被父亲爱过?有多少女孩,羡慕别的女孩可以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女孩都那么幸运。知乎上有个问题:“小时候没有被父亲爱过的女孩...
2025-09-14
01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创伤?我们每个人来这个世界都是有目的和使命的,其中之一就是诠释“你是谁”和演绎“人生蓝图”。一些灵性导师认为:人出生前就已经准备好了自...
2025-09-14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约31%-51%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行为,最终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为什么抑郁症患者都想自杀?我们常听到抑...
2025-09-14
胡适先生在晚年,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
2025-09-14
一个人想要给予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是需要他自己的内心是丰富的,如果一个人自己是缺爱的,那么他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他所谓的爱可能就会是对人的伤害。人和人相处,有的...
2025-09-14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你觉得你的教育方式正确吗?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根部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
2025-09-14
家族系统排列是由德国教育家及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先生所创立,虽然他已于2019年逝世。但他留下的知识体系与心理疗法,却广为大众所赞扬与认可,深受国内外的学者及...
2025-09-14
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学会指责;生活在敌意中的孩子——学会争战;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学会自贬。皮雅?美乐蒂(PiaMellody)认为,孩子是带着两个问题来到...
2025-09-14
据报道,最近某高层小区有个孩子跑到32楼顶往下扔砖头,刚好有位阿姨遛弯差点被砸到。这样危险的事情,孩子家长却回应说:“又没砸到人,赶紧把孩子放了,别吓着我娃。”...
2025-09-1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