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
2025-09-16
你所期待的"父母的改变",有可能会摧毁他们终身的自我防卫机制,所以在你眼中,父母才显得格外的顽强。
用更具有同理心的方式来和年老的父母相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作为子女的我们当下的生活与责任;也关切到我们年老之后,是否能够从容、平和、幸福。
如果您的父母有些难相处
对一些人来说,从小到大,父母都不是很容易相处的对象。但有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是他们老了之后,原来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个性才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
更何况,父母到老的时候,有可能是经历了更多病痛的折磨,或是丧偶之后的孤独,而变得更难相处、更难沟通。
所以我们都必须能够理解到:父母越老,就越抗拒改变。因为你所期待的父母的改变,有可能会摧毁他们终身自我防卫机制。所以在你眼中他们才会格外的顽强。
据统计,因为父母难以相处而感觉到焦虑的成年子女比率超过50%,而成年子女感到的压力来源不只是照顾父母所必须承担的体力负荷、经济压力,还有面对父母非理性的行为时的心力交瘁。
许多成年子女其实很早就离家独立生活,和父母保持距离,但是面对父母年老体衰,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回头面对这一段关系。
如果您的父母老后难相处,本文将提供以下几条建议,供您参考:
一、陪伴年迈的父母,不再彼此伤害。
二、避免自己步其后尘,成为难相处的老人。
三、懂得面对并理解六种类型的父母。
01
陪伴年迈的父母,不再彼此伤害
几乎所有难解的家庭问题在父母年老之后都会变得更加严重。他们的固执、依赖、控制、不安、情绪勒索,让所有成年子女都感到身心俱疲。
我们究竟该如何照顾好父母,却不必过度透支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子女必须要了解:问题并不是来自单一的方面,如果你只是聚焦到父母的问题行为,而忽略了要主动改善彼此互动的关系,就很难走出困境。
一段令人痛苦的亲子关系,其实是可以透过调整应对的心态以及沟通的模式而得到很大的改善的。
几乎所有难以相处的领导、父母在迈向晚年期间,都会面对难以承受的失落,包括失去青春、失去老友、失去健康,甚至失去伴侣...而且,所有失落之间都有连锁效应。
当你明白父母长期处于这些失落的状态,而懂得回来修正你的态度,就有机会改变彼此的关系。与其为了年老的父母的唠叨不休而苦恼,或为了他们的沉默寡言而担心,不如学习如何主动倾听父母——
比如,从他们的言辞或表情中看见他们的忧郁或哀伤痛苦,接着,你可以鼓励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或者,你可以借由陪伴父母追忆过往,或者找到合适的人为父母提供更多的慰藉。
引导他们走出哀痛的同时,你更需要学习好好照顾自己。老人因为性格的阻碍,常常无法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唯有走出这些哀痛的过程,才能够好好继续他们最后的人生旅程。
对于那些早年间曾经遭受过人生重大的创伤与挫折的年老父母,任何改变都是非常困难的课题,他们当年的阴影随时都会浮现在你们的关系之中。
而你所能够做的事,首先是随时觉知自己的言行,避免踩到地雷;并且在父母愿意的范围之内,尽力协助他们在晚年总结此生的遗憾,平和地接受一切过去的失落。
02
避免自己成为难相处的“父母”
如果父母的反应不如预期,身为成年子女的我们也不要过度失望和退却,有可能他们是真的做不到。就算你只是守着不让情况更加恶化的底线,你也已经算是尽了全力。
去帮助父母度过晚年,你不妨仔细观照自己面对父母时的反应,当年老的父母把你逼到情绪的墙角,你是怎么反应的?是退缩、愤怒、转身走人,或是采取被动式的攻击、表现出惩罚性或操弄性的言行?
有时候我们的害怕、恐惧与愤怒都只是根源于一种潜意识:我们也害怕失去父母,甚至担心自己步上他们的后尘。
也许父母很难改变,但是你可以选择一条与他们不同的路。甚至有一天,当令你受尽煎熬的父母告别人世之后,似乎所有的痛苦都在这里解脱,然而这往往只是一个更大遗憾的开始——你可能就成为那位令人苦恼的“父母”。
不过换一个更正向的观点来看,即便是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你还有成长与自由的机会,避免让自己在年老之后成为一个难相处的人。
你可以从自我审视开始,回头检视自己跟父母的互动,发现自己身上也有父母难相处的影子,当你有所觉察,这就是改变的机会。
03
懂得面对六种类型的父母
#1
依赖型的父母
这类型的父母比较难以忍受独处,希望子女随传随到。当你必须要跟他分开的时候,他就会立刻表现出身体的不舒服。
碰到这类型的父母,你必须要学习对他们提出要求并设定自己的底线,让父母知道在哪个程度上你很乐意成为他们的依赖,而在哪一些事情上你无法办到,因为你必须要拥有你自己的空间,双方才能共处。
#2
泼冷水型的父母
他们的行为特质是对别人极度挑剔,自己却没有办法承担别人的责难。不但不讲理,而且随时要别人让步。
这类型的父母经常对子女恶言相向,而你必须要能够更冷静地拆解这一枚情绪炸弹。
最好的应对之道是:避免做出容易引起父母负面反应的事情,选择让彼此都能乐在其中的活动。同时你也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变得负面,因为负面情绪几乎都是会有传染性的。
#3
自恋型的父母
这种父母的行为特质是自我形象的扭曲。一方面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经常只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不会在乎对别人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这样的父母,你不要奢望自己能够完全的满足他们,你只能尽力停止你和他之间的意气之争,避免让彼此产生冲突,最好能够找到帮手来协助父母处理日常的琐事,把相处的时间花在双方都可以接纳的活动上。
#4
控制型父母
这类型父母的特征是具有“被动供给”的人格——如果父母想要控制,而子女的反应不如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开始生气。
面对这样的父母,你必须要知道:无论他们的控制欲让你多么的抓狂,你都要记得,他们的内心深处比你更痛苦。
这一类型的父母早年一定经历过很大的创伤,所以才会借由支配他们所依赖的人,从而能够有效的抵御创伤所唤起的忧虑。
这时候你要特别小心,因为你也容易成为控制者——反过来想让父母的一切都听你的。所以,你必须要更明智地理解到一个事实:你是要被控制,还是自主掌握自己这件事,是完全由你自己选择的。
一个控制型的父母并不能真的控制你。从而,你可以从容地跟父母保证你会在他们身旁,但前提是在你能够接受的合理情景之下。
#5
自毁型父母
这类父母可能有过一些成瘾、或是饮食失调的问题,甚至有某种强迫性的举止。如果情况更严重,父母还可能会有自杀的倾向。
面对这一类型的父母,你需要的是专家的协助——你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老年看顾者、社工、医生之类的专家。如果真的严重到危及老人自身或家人的安全,甚至可以考虑将父母送到具有治疗与看护功能的专业机构。
#6
恐惧型的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的特质是杞人忧天,他们会一直担心、容易恐慌、有睡眠障碍,一天到晚都感觉身体不舒服。只不过,其中一部分人的身体状况是真实的,而有些则只是他们想象而已。
面对这一类型的父母,你必须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设法了解他们的恐惧人格形成的背景。
一旦理解了父母恐惧的根源,你就会放下和他们对抗的想法。理解他们恐惧的成因有助于你控制自己的脾气。
而且,在充分理解之后,你会开始同情你的父母,并且割舍下自己对于父母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6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亚健康状况自我检测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
2025-09-16
作者l李学编辑lLucky来源l奴隶社会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作者站在40岁的风雨桥头想和我们分享的生活感悟,主题是“中年”,聊的是自我认知与接纳、现实与理想、...
2025-09-16
01不动声色的体贴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小的时候,在他家小区门口,总有一些农村的老人家在摆摊卖菜。每次家里没菜了,父亲都会让他拿上现金去那里买,还嘱咐他不要讲...
2025-09-16
1.其实很多事情没必要非追问一个答案你回头看看他做过的那些事就是答案2.我们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3.幸福不该是悬在终点处的奖赏,它只是道路中偶然乍现的光亮...
2025-09-16
很多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都会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症状,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01非黑即白思维: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思维示例:“在我看来,要么都是对的...
2025-09-16
01见识越广,计较越少,经历越多,抱怨越少。02善良和爱都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你的爱,需要带些理智,带眼识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
2025-09-16
幻听是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听觉器官时出现的听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听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临床上以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幻听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焦...
2025-09-16
孩子不听话,父母痛苦不堪,殊不知,亲子矛盾也是一种感情,一种亲子情感的历练。在一次次磨合中,父母和孩子都去除了身上的棱角,亲子关系更加紧密,感情更深厚。亲子关系...
2025-09-16
我从多家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青少年咨询案例中,14岁孩子逆反心理最突出。一些孩子对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
2025-09-16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对本区域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年...
2025-0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