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懂一些心理学,那么对生活、...
2025-09-16
01
全民焦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父母为儿女焦虑、儿女为学业焦虑、老板为企业焦虑、员工为业绩焦虑、丈夫为家庭财富焦虑、妻子为婚姻关系焦虑……
很多人,拼命让自己优秀,时刻担心错过什么,想摆脱焦虑,最后却掉进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
或者顶着压力没有很好地排解,越来越紧绷,逐渐转化为失眠、抑郁,人生蒙上一层灰色。
我们不自觉地在熟悉的模式里拉扯和纠结,既想要摆脱,又没有途径和动力改变,于是就出现焦虑不安。
消除焦虑情绪,需要你认识真实的自己,突破自我的人格局限,读懂自己的人格,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02
焦虑因为你没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几乎所有焦虑的背后,归根到底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你从未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不懂自己、不接纳自己、不放过自己。
不懂自己:所以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纠结迷茫,焦虑不安。
工作、生活、社交、情感,任何一方面,哪怕一件小事造成的压力,都能轻易打乱你的节奏,让你惶惶不可终日,一团乱麻,焦虑不安。
不接纳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急切地想要变得更好,想要一步到位,完美地处理好一切,但越是这样,反而越焦虑。
不放过自己: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迷茫,时刻担心错过和失去些什么、担心未来会怎样……
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人们其实都面临着一样的心灵困境。
对自己的习惯不满意,想要自己更高效,早睡早起,作息规律,有长远的学习计划;
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希望自己再瘦一点高一点,眼睛再大一点,皮肤再白一点;
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最好自己活泼外向,乐观积极,在人群中有号召力、受到欢迎。
那些事业心、上进心、责任心强的“卓越强迫症”人,尤其不肯放过自己。
急切地想要变得更好,想要一步到位,完美地处理好一切,但越是这样,反而越焦虑。
越想要变得更好,越没办法专注在当下。
最后你会明白:更多的努力,并不会让你成为更理想的自己。相反,不断透支自己,你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人生变得焦灼失控。
03
焦虑是一种人生常态
没钱焦虑,有房有车焦虑;工作事业焦虑,恋爱交友焦虑;婚姻家庭焦虑,孩子教育焦虑……
只要欲望存在,就会有恐惧;只要恐惧如影随形,焦虑也会如影随形。就像生老病死一样,焦虑是一件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没有不焦虑的人生,只是焦虑的诱因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钱少焦虑。很多责任、愿望无法实现。甚至病无钱医,老无所养,令人没有安全感,乃至自卑。
钱多亦焦虑。诸如行业兴衰,投资风险,盗贼惦记,小人算计,寿元不永等。谈个恋爱,也担心人家奔钱而来,害怕上当受骗。
大多数人的焦虑,主要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迷茫且徘徊。
再优秀的人也是有焦虑的,有名成功人士说,
“回想这几年,哪一天不在焦虑呢?
无论是被社会舆论逼迫的,还是因为自己的好胜心,没有一天是不焦虑的。
没钱的时候焦虑上哪找钱,有钱的时候焦虑怎样赚更多的钱对得起别人的投资。
像个上了发条又不小心拨快了的指针,疯狂地转着。”
以为你焦虑迷茫,是因为没活成想要的生活,但等你活成你想要的样子,你依旧会焦虑。
哪怕生活很辛苦,暂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也可以边努力,边按照自己的生活不那么焦虑地努力着。
乐观地努力着,还是悲观地焦虑着,看似是两种人生模式,但其实也只是两种选择,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上。
04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怎么做?
1、接纳焦虑
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抗拒和身处焦虑的漩涡无法自拔。
李嘉诚说: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接纳焦虑的存在。
焦虑是生命的常态,无法消灭。
就像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一样,焦虑也会如影随形,只是程度轻重有所不同。
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它作为你的一部分,不与它较劲,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焦虑最大的杀手是行动。
当你着手于解决问题时,焦虑会在不知不觉中遁形。
3、别管未来如何,立足当下很重要。
未来都是遥不可及的,立足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特别焦虑,感觉什么都做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扛着。
放下手中的事情,清空大脑,做一些让自己愉快和放松的事情。
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生机勃勃的世界;吃点自己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感受食物的治愈能力;听听美妙的音乐,舒缓焦虑的心。
去跑步,去运动,去流汗,排去一身的疲累,减少心理负担。
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有缓慢而坚定地走过每一天,别总想着结果,多享受过程,才能抵达想要的那片星空。
另外,接纳焦虑,也应该看到焦虑是是现实的动力。当你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你超越了,也许你就此平庸了。
快乐,是奖赏,痛苦,才是成长。
没有恐惧和焦虑的人,难成大事。学会和焦虑和平共处!
推荐测试:测下你的焦虑指数有多高?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6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懂一些心理学,那么对生活、...
2025-09-16
我们现在很容易在网上看到某某名人抑郁的新闻,也时不时地听说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患上抑郁的事,甚至我们自己也难逃抑郁的泥潭。抑郁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和严峻的...
2025-09-16
“女儿对妈妈的认同,会影响到女儿未来能不能拥有女性的自我认同,或者当她自己做妈妈的时候,能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她需要在妈妈身上去学会这些。所以,很多妈妈做不好母...
2025-09-16
Empathy,在许多英文翻译的心理学或家教书中会看到译者把它翻译为:同情心、移情。了解心理咨询的朋友就知道,共情/同理心、同情心、移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大家...
2025-09-16
“可能都是父母的错”这句话在某些群体中,几乎成为人尽皆知的一句话。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心理学工作者在这句话流行中所起的作用。我想,这个说法的流行,心理学工作者的确是...
2025-09-16
孩子到了什么阶段最难搞?答案一定是青春期。因为,你永远没有办法预料,他们那个容易被点燃的脑袋,下一秒会做出什么举动。他们禁不得说,听不进劝,稍微训斥几句就要“揭...
2025-09-16
孩子哭了,常用的方法有:一哄哄,“宝宝是男子汉,不哭......”;二忽悠,“不哭,我帮你去打他......”;三吼叫,“再哭,我弄死你!”朋友或同事哭了,常用...
2025-09-16
网络上关于吴谢宇的内容很多,有多种方法可以避免吴谢宇弑-母事件,今天只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选取一部分网传内容、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曾经被保...
2025-09-16
一个人的成熟,并非年龄递增,它是一种“一路前行,一路放下”的清醒。太过执着的人生是一场灾难,而放下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01放下刻意的讨好《武林外传》里,女捕快祝...
2025-09-16
你所期待的"父母的改变",有可能会摧毁他们终身的自我防卫机制,所以在你眼中,父母才显得格外的顽强。用更具有同理心的方式来和年老的父母相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作为...
2025-0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