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半途”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
2025-02-06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未来某件事或人的期望能戏剧性地符合预期或实现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osenthal,R.和Jacobson,L.)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 School)所做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这些班级中随机抽取约20%的学生,并让教师认识到“这些儿童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发展的”,使教师产生对这一发展可能性的期望。8个月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倾向,在智商为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显著。而且,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智力更活跃等倾向。
(ー)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承载着培育国家未来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犹如催化剂、加热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根据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不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不然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负担。举例来说,面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阶段性目标,暗示他一定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在学生达到目标时鼓励并称赞学生,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抱着对学生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将感受到这种期望,并将这种期望转化成一定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得到迅速发展,
(二)婚恋家庭
婚姻的维持,是极其考验人的情商的;婚姻里彼此感觉到不够满意和幸福,渐渐地就会产生离婚的想法。朋友小雪最近就面临这种困惑,两人恋爱结婚几年后有了孩子,小雪期望丈夫更加体贴自己、更疼爱自己、顾家、有责任感,还希望丈夫多为自己分担照顾孩子的工作。所以一旦丈夫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变得愤怒、不满、委屈和不平衡,继而激发拒绝——攻击丈夫的心理现象,开始通过吵架想要改善丈夫的行为。可以想象小雪不断地强化自己对丈夫负面印象,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激发“罗森塔尔效应”,让丈夫本来是偶然的行为和过失得以强化,慢慢地让负面评价变成丈夫的内化。就如我们常常听见婚姻里的妻子责骂自己的丈夫,“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从来不管我和孩子”等等。要想避免婚姻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可以采用积极心理暗示,丈夫做的不一定都是错的,有可能是处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费赏。每个人都会在不自觉中接收他人的影响与暗示,当我们赞美他人时,受赞美者都会因接收到这一积极的期望而表现得更好。积极关注对方身上的优秀品质,给对方的成长保留空间和边界,这就是我们经营一段美好婚姻的法宝。
(三)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力量,它会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外一个人的赞美、信任时,便能感觉获得了支持,并会尽力去达到对方的期望,避免失望。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期望,老板的期望,自己的期望等都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具有重大影响。举个例子,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待,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很棒的事情发生”。这个暗示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充满了自信与期待。你强烈地想成为一种人,就会真的成为那种人。在你成功的同时,你的情绪、努力会感染其他人,并促使他人认知和行为发生改变,产生积极向上的氛围。“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四)单位工作
在单位工作中,期待是动力也是压力。适度的期待激发人的潜能,过度的期待压迫人的精神。国民对国家的期待,使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对个体的期待,使社会人才辈出。拿奥运会来说,国民期待运动员们拿金牌在别国升国旗,奏国歌,扬国威。面对国民的期待,不同的运动员有不同心态上的变化。2020年奥运会是激动人心的,然而女排的开局失利,使大部分人的期待落空了。女排以往的辉煌战绩使人们对女排运动员产生了过高的期待。相反,刘国梁曾说,中国乒乓界的土特产就是乒乓冠军。在这一届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马龙,不负众望,贏得了乒乓单打冠军。同样的期待,在不同的运动员身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面对他人的期待,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把它转化为适度的期待,激励自己的潜能,而不是把期待当作压力,限制了自己的能力。
启示一:期待是一种力量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启示二:无条件信任
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你就相信他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现在连笔都抓不稳;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唱歌,你就相信他总有一天可以成为音乐大师,尽管他现在五音不全。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全然的、带着爱的信任,也是极能给人力量的。
启示三:慎用权威
很多男性家长崇尚权威式的教育,认为孩子就得无条件地听话服从。所以,常会使用棍棒来调教孩子,或者动不动就让孩子写检讨、跟自己道歉等等。其实这样是很不好的,过多权威的束缚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如果你用不好自己的权威,还不如不树立这个权威。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7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半途”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
2025-02-06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巴纳姆效应的发现背景该效应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名叫肖曼·巴纳...
2025-02-06
责任分散效应亦称旁观者效应,是指在完成某项任务中,如果是单独面对,那么个体责任感会很强。相反,如果是群体面对,那么群体中的个体责任感会降低的现象。责任分散效应的...
2025-02-06
时钟效应,又称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确切的时间,但当拥有两只表时,反而会对时间准确性判断失去信心的现象。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
2025-02-06
巴纳姆效应名词解释巴纳姆效应(Barnumeffect)是指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模糊且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个人描述或表述。这种现象源于人们对于自我认同的需求,以及对于...
2025-02-06
南风效应又称“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相处方式可以让人觉得轻松舒适,产生较为良好的正面效应。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
2025-02-06
因专家身份而带来宣讲内容权威性增加、可信度、可接受性提高的现象叫名人效应。俄国心理学家符·施巴林斯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进修班学生分成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
2025-02-06
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这与“拆屋效应”相似,即先提出较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比...
2025-02-06
框架效应是指对于同样的结果,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加以表达,会影响人们决策判断的现象。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过一个经典的思维框架例子,假设一种疾病可能会造成...
2025-02-06
互惠效应是指你付出别人所需要的,别人也会给予你所需要的,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感到自己理应给予对等回报的心理现象。康奈尔大学教授丹尼斯雷根做过这样两组实验:...
2025-02-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