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等,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是由测量心理学大师爱德华·桑戴克于1920年提出,并通过研究证...
2025-02-08
在说服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引发人们的恐惧情绪起作用,称为“敲警钟效应”或“唤起恐惧效应”。心理学家贾尼斯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次实验表明,引起不同程度恐惧的材料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这次实验中,讲授者以注意口腔卫生、养成刷牙习惯为内容,在劝说中设计了重度、中度、轻度三种引起恐惧的材料。在重度恐惧材料中,主持人不仅极力强调牙病的痛苦和对身体的危害,出示了齿槽溃烂的彩色图片,并强烈暗示“如不刷牙,你也会变成这样”;在中度恐惧材料中,除较平淡地陈述事实外,使用了黑白图片;而在轻度恐惧材料中,则使用了轻微牙病的X光片。结果是反常识的——轻度恐惧组的被试行为改变度远远超过高、中两个恐惧组的被试。后来,罗杰斯和梅伯恩提出,恐惧唤起是否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取决于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三因素是事件的有害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处理的有效性。只有在让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可能性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解决的方法,那么唤起恐惧心理的信息才会更加有效。
(一)学校教育
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亦是如此,老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实际的且有可能发生的不良结果来发挥“敲警钟效应”。例如,对于一个平时学习成绩稳定在一本线左右的高中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强调不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一方面会错失绝佳的证明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会错失未来与更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同时,创造机会参观其理想中的学府,共同探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同时给予适合他的提分路径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性恐吓提醒,且不给予任何建设性意见,比如考不上大学人生就没有意义、学习是成功的唯一路径等违背现代教育观和成才观的说法。“敲警钟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师把握一定的“度”,避免出现使用过度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现象。
(二)婚恋家庭
要转化伴侣的身上一些不喜欢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利用“敲警钟效应”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例如,恋爱期的双方,一方如果经常“断联”,另一方也可以来一次时间不长的“失踪”,让伴侣知道“断联”对于你的伤害和对你们关系所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危害,并一起商量出合适的联系方式与时间。长久爱恋本身就是对于人性的挑战,适当唤醒失去爱人的恐惧,使伴侣平静、反思自己。在成功的婚姻中爱情、物质固然重要,而适当、有效的心理学技巧,更是恋爱和婚姻中的黏合剂,使爱情更加坚固、忠诚。但是,“敲警钟效应”并不是婚恋关系中解决问题的首选,不少问题还是可以通过充满温情的沟通来解决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优先使用
“好心情效应”。
(三)人际交往
有个段子,小伙子给老人让座,老人问:“小伙子多大了,结婚没?”
小伙子答道:“27了,还没结婚呢。”
老人讽刺道:“唉,27了哟,我儿子早换保时捷了,你还在一个人挤地铁,真可怜。”
小伙子反讽道:“我爸早开上他儿子给买的车了,您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要挤地铁,碰上心善的年轻人还能有人让个座,碰不到不得一路站着?真可怜。”
老人不再说话,周围人一笑而过。
人际交往的边界与原则因人而异,当感觉自己的边界与原则被对方有意无意地打破时,我们要学会利用“敲警钟效应”来维护自己。我们要学会善意地提醒他人“此路不通”,让他们绕道行驶,过程中处理得当,反而会被别人欣赏和钦佩。人际交往中,当你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大多数人都会尊重你的边界与原则。
(四)单位工作
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工作考核上都有一套严格的奖惩机制,惩罚不是目的,修正员工行为才是目的,本质上依旧是“敲警钟效应”。希望利用惩罚让员工意识到其行为对于公司和个人的危害,减少有害行为。例如,外卖行业刚刚在国内兴起时,外卖员供不应求,送餐准时度难以保证,送餐态度恶劣,客户投诉很多。通过罚款的惩罚方式常常引发集体罢工,导致平台运营困难。为了解决高投诉的问题,外卖平台不罚钱,而是停止外卖员接单,处罚写检讨。大多数外卖员写检讨还是很费时间的,而时间又和他们的工资息息相关,于是外卖员的工作态度逐渐产生了变化。这种惩罚方式变化引起的结果改善,揭示了行为的有害性和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能够规范员工行为。由此可见,“警钟”的设置需要管理者慎重考虑,要结合实际情况,既不可惩罚过重,也不可轻轻放过,这样不仅达不到“敲警钟”的实际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启示1:生活需要适度恐惧
当恐惧被唤起后,因为警觉和害怕,人的本性会让其作出避免所恐惧的事情发生的反应。自身的恐惧使其态度、行为朝着避免恐惧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达到自身想要的结果。大部分情况下,引起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与是否进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强度的恐惧心理最能引起态度改变,太低或太高都不能引起很好的态度改变。太低不会引起人们注意,太高会使人觉得不可信。
启示2:面对严重恐惧,需要指明出路
事件严重的危害性和发生的极大可能性有时会同时并存,这时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极其重要。例如,艾滋病对健康危害严重,某些不健康的行为后感染可能性极大,因此广泛宣传防范措施让艾滋病得到了控制。当人们害怕的事情可以避免,人们往往愿意做出改变。但如果不给恐惧者“指明出路”,巨大的恐惧会吞噬他们,让他们困在无助的深井中,恐惧者甚至会因为太过恐惧而放弃自己。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8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晕轮效应的例子和启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等,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是由测量心理学大师爱德华·桑戴克于1920年提出,并通过研究证...
2025-02-08
异性效应是什么意思?异性效应是指在个体间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和激发力,对学习、工作等活动通常起积极影响的现象。异性效应的发现背景美国科学家曾发...
2025-02-08
“天花板效应”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在组织中进一步上升的现象。“天花板效应”是莫里森及其团队在《打破天花板效应:女生能够进入美国...
2025-02-08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同于其他由心理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效应理论,“踢猫效应”的发现是在日常生活中逐...
2025-02-07
苏东坡效应是指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后来心...
2025-02-07
墨菲定律是指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的现象。墨菲定律由爱德华·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爱...
2025-02-07
近因效应,也称为“新颖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多种刺激连续出现时,后来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
2025-02-07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链式反应。蝴蝶效应发现背景1963年的一次试验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用...
2025-02-07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刺伤的现象,亦称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源自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
2025-02-07
比伦定律是指你若不曾有过失败的时刻,那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比伦定律是由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比伦提出,他将“失败乃成功之母”总结为:“失败也是一种...
2025-02-0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