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20位研究人员作为游客在海滩上游玩,然后让另一位研究人员假装成小偷,去窃取一位正在熟睡的游客的钱包。最终,有4...
2025-02-10
拖延症一般不是因为懒惰而产生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普遍有一种“现时偏向型偏好”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危害在眼前看起来并不可怕,有些好处,在眼前看起来并不美好。例如,现在全球公认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习惯就是抽烟,谁都知道抽烟对肺和身体机能都没好处,可是真正戒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唐)罗隐
先把眼前这点酒干了,明天愁明天再说;先把游戏打了,作业晚点再说:先把电视剧追了,稿子明早再写;先把蛋糕吃了,减肥计划明天再定。
晚唐罗隐的这句诗几乎成了及时行乐和拖延症的最佳写照。
罗隐当年考了十多次科举没考上,史称“十上不第”,所以他的诗文之作基本上要么是讥讽时弊,要么就是逃避现实。但罗隐此人不但不懒,还很勤快,一生著述颇丰,在历史上留下不少名文佳句,如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如果说罗隐有拖延症的话,逃避现实才是拖延症背后的本质原因。
细究“逃避现实”,无非是以下两点:
(1)现实太过残酷,无奈啊无奈,于是自甘沉沦。罗隐文名虽高,可掌权派就是看不上他,实在无可奈何,只能纵情美酒及时行乐。
(2)事情复杂或对结果要求高,担心自己达不到。这类情况又分为以下三种。
情况 A:害怕目标完成不好,潜意识就不敢去做
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中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发现目标可能完成不好,人在本能中就会刻意躲避,不敢去做。
害怕失败的人可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假设。这些假设,把为成就而奋斗,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惧的、冒险的事情。这些假设是:
(1)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2)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我的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3)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上述假设:
自我价值感= 能力=表现
事实上,这个等式可以转译为以下声明:“我表现好,表示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喜欢自己。”或者“我表现不好,表示我没有能力,所以我对自己感觉很糟。”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你做得好或不好的问题。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拖延心理学》[美]简·博克、莱诺拉·袁
由于恐惧表现不好而遭受伤害,拖延就成了本能。本能是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而理智是人类衍生出来的自控系统。在面对本能时,理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拖延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例如,你想向女神表白又害怕拒绝——害怕拒绝会给你带来伤害。因此,你本能上就要求自己拖延,于是就一直拖,拖到女神结婚。
情况 B:难以得到及时反馈
写一篇五千字的大稿真难,眼前就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皇室战争3分钟一盘;荒野求生和王者荣耀平均15分钟就给你一个强烈反馈;美剧30分钟一集,每集都给你惊喜和刺激。还是插个队玩一会儿游戏,或者看一会儿美剧吧。
你在较长时间干一件事情的过程里,很难得到及时反馈。相反,身边有一批可以给你提供反馈和生理激素 的游戏、剧集,跟你的正事抢时间,拖延往往都是这么产生的。
人是需要反馈的动物,反馈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心理学把它拿过来指“及时的评价”,让你干完马上就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这种及时的回馈能强化动机,让人产生成就感并获得内在奖励。电子游戏之所以好玩,就是因为你动动手指就可立即收到声音和形象的反馈(如果把电子游戏的声音关掉,游戏的可玩性立即大幅下降,你可以试试)。让人沉迷的游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局耗时短,很短的时间就能告诉你最终结果,给你一个强反馈。
情况C:任务是别人给的,你内心隐隐抗拒完成这个任务
任务是别人给的,你内心隐隐抗拒完成这个任务,于是你就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20世纪 70年代心理学家的发现证明了这点,这是一种叫作“自我妨碍”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面临某项任务时,为避免表现不佳,某人会故意为自己制造障碍。这样一来,如果没有做好,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因为时间不够了。”如果结果还不错,就变成了“看我多棒,就复习了一晚上还能考70分。”——以此来减轻失败带来的心理伤害,因为遇到障碍而失败,总比“我已经尽了全力却还是做不好”要容易接受得多。
实验证明,“自我妨碍”非常普遍,只要是在用成绩、排名或胜负作为结果参照的情境中,就很可能会有人做出各种各样的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行为。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9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什么是承诺一致性原理?案例与启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20位研究人员作为游客在海滩上游玩,然后让另一位研究人员假装成小偷,去窃取一位正在熟睡的游客的钱包。最终,有4...
2025-02-10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教堂里认真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打动了,心里暗暗告诉自己,等演讲结束,一定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
2025-02-10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做了一个实验:首先,他将一块写着“来乔伊饭店吃饭”的广告牌放在志愿者面前,问道:“你们是否愿意挂着这块广告牌在学校里闲逛半...
2025-02-10
一位老人退休了,找了一个清静的地方买了房子,想在那里安度晚年。房子的旁边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边长着灌木和野花。老人住得很舒服,心情宁静祥和。然而,没过多久,老人...
2025-02-10
朋友之间出现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对方固执己见,我们难以说服,不妨运用框架效应,换一种表达方式,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框架效应是指同一个问题因为表达方式的...
2025-02-10
每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竞争对手,有的是我们的敌人,有的是我们的朋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们身边的朋友也有可能变成我们的竞争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保证彼此的...
2025-02-10
中国人一直很重视“礼尚往来”,在与人打交道时,只要你态度和气,对方也同样会以和气的态度对待你。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杆秤,“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欠债还钱,...
2025-02-10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现实,也很残酷,却真实地反映了曾经的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当然,在如今,这仍是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
2025-02-10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挖空心思、掏心掏肺、竭尽全力地对一个人好,可对方就是无动于衷,根本不把我们当成一回事,一点也知道珍惜?相反,别人对他爱答不理,...
2025-02-10
经常网购的朋友如果总是在不同网页上看到同一件商品,就会对这件商品越来越有好感,并且购买这件商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感觉就像谈恋爱一样——如果有个异性总是出现在你...
2025-02-1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