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成人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小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之后才能够有更出色的人生。这种看法大致上还是比较有道理的,俗话说“一岁...
2025-03-21
一位妈妈和她帅气的儿子来到课程,一起充当了一次工作坊的亲子个案。
王老师引导这对父子,用萨提亚流派的几组雕塑动作“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性”,来呈现他们两个在现实中的互动,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当抛开具体的故事,只用雕塑动作来呈现其中的互动模式时,在场的学员们发现,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其中所包含的互动模式,确是如此的相似相通!
帅气的年轻男孩,之所以充当这次孩子一方的个案,是因为他很想知道,他很少表达、什么都闷在心里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经过简短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男孩的成长经历里,他有一个热爱提建议的爸爸,爸爸很爱他,他看起来也和爸爸有着不错的父子关系,但是他就是不习惯在公共场合交谈,私下也很少跟爸爸交谈。
当探索背后的原因时,男孩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别人的标准多、对自己的标准更多的人,所以一开口就觉得累,仿佛有很多声音会跳出来挑剔他这也做的不好、那也做的不对。为了避免出错,他养成了一个减少说话的模式。他对应的萨提亚雕塑动作是:用手指责自己,而且一双手还不够,现场许多学员帮助充当扮演他内在的条条框框的声音,纷纷都站起来指责他。
老师问他:“你的感受是什么?”
“焦虑,愤怒,抗拒”。
“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老师又转身问男孩的爸爸:“用雕塑的动作呈现。”
男生的爸爸也做出指责的动作。
可以想象,即使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大人,当他内在有这么多自我指责的声音时,这也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处境,更何况是孩子呢?他并不能区分这些声音是来自自己的、还是实际发生在外界的,这种情况在刚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尤其明显,他会充满警惕、或者敌意,随时提防着被陌生人讨厌、看不惯、甚至是嘲笑。
确实,在之前这位案主男生说出自己的困惑时,以学员身份参加这次工作坊的我笑了,这个笑声当时被他处理为恶意的,他随即大声问:“有什么好笑的!”其实那个当下,我是笑的很开心的,因为我与他有共鸣。
回到这个内在有很多自我指责的声音的处境上来,当一个孩子处于这种紧绷的状态时,他其实是很难自如地表达自己,或者腾出精力去专注学习、做事,而他的父母如果这时候只是一味地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意而指责他,那对于这个孩子而言,这个处境可谓是雪上加霜了。
“这时候你愿意跟你父亲沟通吗?”老师问男孩。
“不!”
“这就是很多时候,孩子拒绝跟父母沟通的原因。”老师一边看着大家,一边说道。
“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有学员问道。
“这个时候,你尝试对你父亲做出这个动作,”老师示意男孩将一只手放在胸口,一只手做出拒绝的动作。“现在你感觉如何?”
男孩感受了一下,认真地回答道:“安全。”
“是的。”老师注视着男孩,不再言语,让这股感受静静地流通一会儿。
这时候,参加了这次工作坊的我举手提问:“那如果孩子对父母做出拒绝的动作,激起了父母更大的愤怒,该怎么办呢?”
老师坐了下来,弯腰拿茶杯,喝了一口茶,沉默了几秒,说道:“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非常好。”
然后他站起来,问男孩的父亲:“当你儿子对你做出这个动作时,你是什么感受?”
男孩的父亲回答:“我当下是和平的,因为我对儿子产生了一份理解。”
“那么以前在生活中呢?”
“在生活中,我当然是暴跳如雷呀!”这时候,男孩的父亲在老师的协助下找来一把椅子,他的萨提亚雕塑动作是站在椅子上指责自己的儿子。
老师问男孩:“这时你的感受如何?”
男孩退后了一步,坐倒在椅子上,左右看了一下,苦笑道:“我有点hold不住……”
我也笑了,真的是hold不住父母这样大发雷霆呀!就算表面可以死扛,内心深处早就哆嗦颤抖了……
老师说:“现在,你一只手保持拒绝的动作,另一手尝试向你爸爸敞开。这个动作的含义是,我拒绝你的要求,但是接受你的好意。因为你要看到,当你爸爸对你做出指责的动作时,他还有个潜在的动机,是关心你。当你拒绝他的建议时,你也告诉他,我收到你的关心了,我邀请你看到我的理由。这个时候,你想要怎样——”老师问男孩的父亲。
这位父亲从椅子上下来了。
“再次加强接受和邀请的部分,把接受和邀请的手放高一点,把指责的手放后、放低一点。”老师对男孩说。男孩按照老师的指示照做。
“你会感觉如何?”老师转身看向男孩的父亲。
“这时我就不想指责他了。”男孩的父亲放下了指责的手。
我顿时感到唏嘘,找到了和父母的相处之道。
这时,老师看着男孩,问:“你看,在这段关系里,其实是谁在掌握主动权?是谁在决定它的发展走势?”
男孩、以及我自己回答说:“是我。”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创造者,不管多么被动的关系里,我们都有选择权。”在场有个学员精辟地总结道。
这次疗愈,不仅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的处境,也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能主导的部分。随着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孩子拒绝沟通的处境,就可以渐渐改善。
“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容易看懂,”到了工作坊尾声,有个学员说道:“可是具体到生活细节里,我们就有可能冲昏脑了,放慢不下来速度,觉察力跟不上。所以就特别需要像今天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场域里,大家相互支持,可以把生活里的事,掰开揉碎了地在这里去觉察、去体验。”
“是的。”老师点头。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确实如文末这位学员说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成长小组团体,把我们“知道”的变成一种“体验”。
借用国民岳父电影里的那句话:
“道理我都懂,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不是你过不好这一生,而是缺乏了“体验”。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61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哈佛大学研究:有这三个“怪癖”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出息孩提时代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孩提时代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成人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小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之后才能够有更出色的人生。这种看法大致上还是比较有道理的,俗话说“一岁...
2025-03-21
许多来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大多数都存在人际关系差,自我觉知歪曲和应激反应不当等问题。毫无疑问是很多因素交互的结果,包括先天的遗传因素,早期的依恋影响,创伤体验,心境...
2025-03-21
我们的思想可以欺骗自己,但身体不会说谎,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真正的需求。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香港的女士,婚后育有一儿一女,而...
2025-03-21
让身体的智慧疗愈我们美国著名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科学家甘蒂丝.柏特提供了一个科学上的研究突破,她发现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分布在人体全身,而不只是像传统老派的科学家以...
2025-03-21
如何让身体的智慧自动疗愈我们呢?练习:透过肢体与声音得到平衡:1、找一个让你觉得有安全感、能够独处、不会被打扰的地方。2、你可以选择放一些让你能够进入你内在的音...
2025-03-21
Q:老师我和这个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他却不肯开车接我是不是他有问题?聊天记录如下:男:你怎么安排女:好男:你坐到碧水花城站下车在那附近吃吧你想吃什么女:不来高铁...
2025-03-21
说到催眠,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画面可能都是:一个人在躺椅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催眠师手中摆动的怀表,几秒后这个人只能听到催眠师的说话声,并绝对顺从且遵照催眠师...
2025-03-21
新年,我想送你一份礼物站在农历新年虎虎生威的期盼中回望过去,一切宛若一场梦境。洪水、疫情、台风、暴雨、火山爆发,让这场梦境充满了不安。我们期盼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2025-03-21
回首过往,我们不禁感慨,又走过了一轮春夏秋冬,又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我们忍不住为流走的岁月、逝去的青春、衰老的容颜而哀婉叹息。此时,悲伤席卷而来,这一年,我们...
2025-03-21
1,自恋人格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的特点是“以自...
2025-03-2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