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何我老伴的性格越来越古怪了?他现在都不愿意出门了。”“为何我的父亲退休后,整天闷闷不乐?”……在心理康复中心里,时常听到来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老年心理问题...
2025-07-30
说到压力,并非是新话题,只是2010年网上传来一条星系令人惊异,有人提出“名人因压力致死”的焦点话题。自杀者多在中年离世,如庞海远是浙江唯一的跆拳道国际级裁判,一位曾经的全国冠军、事业心极强的体育工作者却在36岁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时年39岁的歌手陈琳,据说为情所闲,不堪内心重压,于2009年10月31日上午跳楼自杀。网上传闻,尚有5位公众极为熟识的名流,曾公开坦露,在获得成功之后而转向低谷,遭受多方面巨大压力有过自杀倾向。心理学对此还有个词儿,叫“中年危机”。岂止如此,有关专家还指出,16岁至23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学分期中的“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阶段,在世界各国都属于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警察厅公布,2009年1~11月自杀人数累计达到31810人,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45人。日本政府已经开始集中调查自杀的情况并发布《自杀对策白皮书》。韩国出现的名人之刚,已形成自杀的社会流行病。2009年,韩国已经列出一长串自杀者的名字,平民、艺人、模特、教授、博士、总统,概莫能外。韩国政府还出台了种种法案,以应对名人自杀潮。评论家综述,韩国的自杀潮是礼会的病根:经济高度发达,观念特别守旧。韩国历经一代人的时间,从农耕土种的劳动力社会,发展成为工商拓展的高科技礼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韩国民众承受压力倍增。经济危机又使很多韩国人失去了以往的稳定工作保证,人们还要承受出人头地的“优化”重压,不然就难以生存。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了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此后,带有世男性的因压力而致死的事件有增无减。
压力之于人,岂止要面对,还需要正视,更得要承受。怎么承受?古训甲有明示:泰然处之。记得《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有一段载述:“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意思是对任何事情,蒙受压力,都要毫不介意,保持沉着镇定,态度从容不迫。
人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承受着压力,只是轻重大小不同、形式状态各异而已。压力本身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可测变数,这些往往会加大压力感。个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形成“压力”与“压力感”两种概念。压力的程度与压力感的反应,并不是相对应的。
心理学认为,经常承受过重压力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会造成伤害,也是抑郁症的潜在病灶,还是已婚女性不孕的因素,更是多种过敏症的引发源。与压力关系最大的还是癌症,显现癌症病征的前六个月,几乎都有过超常的重大压力事件发生。也是癌症复发的诱因。压力一旦无法转换,会从生理表现出来,现代文明病并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尤其不是病毒或细菌所致。除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都是综合性的并发症,诱发因素就是压力,用药物控制有时难以奏效。有资料显示,日本工龄在十年以上的产业界人士,患抑郁症的约占5%,皆因压力繁重所致。美国菲利普健康福利中心最近有研究报告称,人们普遍认为40岁是人到中年的标志,但现在这个年龄被提前到了35周岁。原因是事业繁忙与住房短缺等社会压力,使他们的中年提前了5年。机体对于压力的适应,仅是被动的缓解,而且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应该想方设法主动去缓解压力。学会“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将压力予以传递、转移,变压力为动力,回复生机活力,应是承受压力的最高境界。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疏缓:
运动通过运动、散步,可以从生理机制刺激下垂体分泌脑内啡呔,使人心情获得安宁冷静,保持平和心态。
放松遇到突发压力,通过表现出开心轻快,从容微笑,可以为内脏进行按摩。笑的时候,会伴随深呼吸,刺激机体代谢,加速内分泌,产生愉快激素,调节神经系统。
爱心富有爱心的人会有更大的心灵空间,建立广泛的社交圈,觉得有更多人与自己一起承受压力,他人也确实会主动为个人分担压力,使合力变为分力。
能力压力负载需要心理承重,锤炼自我承重能力,提高心理承重的荷载,就能减轻了压力递增。内心承重能力提高,压力感就会觉得减小。
认知辨别落后与先进的是非,设定人生新的目标,抛除不合时宜的垃圾意识负载,多些与人交流,减少固执己见,摒弃保守,跟上潮流,从而减轻内心压力。
抱负—个人的抱负荷载,决定着承受压力的水平。抱负卓识高远,承受压力就大。胸怀大志,高瞻远瞩,就能穿越眼前的压力障碍,走进心舒气平的生活情境之中。
压力又如是双刃剑,于人利弊兼存。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流行疾病丛生等,人们感触到了,自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的却是增强忧患意识,严加防范措施,就会演绎成好事,兴利驱害,造福于人。这也即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道理。从而渡过难关,经受磨炼,成就大业。
社会大环境充满激烈竞争,需要人们承受压力,只要能透过全方位、多角度、分层面的思考,就会审时度势,迂回度过,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压力自会得以传递、转移、缓解及至消除。相信一切会过得去,而且还会过得好。体味人生的真善美,排除世间的假丑恶。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69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如何走出“心理空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医生,为何我老伴的性格越来越古怪了?他现在都不愿意出门了。”“为何我的父亲退休后,整天闷闷不乐?”……在心理康复中心里,时常听到来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老年心理问题...
2025-07-30
中医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损可伤及神,神伤也可损及形,形全有利于神复,神复可促进形全。所以,心理疗法不仅在因心理因素为主引起的心身疾病治疗中具...
2025-07-30
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因此,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
2025-07-30
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年3-5月的发病率接近全年的一半。今年上海入春的时间比往年早了,加上早春时雨时晴,气温变化大,同时春节作息时间的不合理对身心造成的伤...
2025-07-30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
2025-07-30
人都有自恋情结,但过度自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这类患者往往会因人际关系不良,现有工作状态与理想目标差距太远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自恋人格与...
2025-07-30
目前,我国焦虑障碍患者人数多达5700万,焦虑障碍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前召开的我国首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上,专家指出焦虑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健...
2025-07-30
过年时,老年人看到孩子们都回家,感到很开心。假期结束时,老年人送走了儿孙,看着热闹的家里冷清下来,他们容易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
2025-07-30
典型案例大明今年45岁了。他23岁大学毕业时就来到这个单位,至今已经整整22年了,目前还只是个副主任科员。如果近一两年还提不上去,他可能很难再有什么机会了。但是...
2025-07-30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话太多,整天唠唠叨叨说三道四,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老年人为何会变得喋喋不休呢?首先,唠叨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
2025-07-3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