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开家长会一直是妻子的“专利”,可儿子高三时有一次开家长会,妻子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为她听老师说儿子成绩下降了。其实,这只是一次小测验,但妻子却“如临大敌...
2025-09-13
婴儿期的情绪需求是学习信任,需要被触摸和滋养,需要感到温暖和信任他人。没有学到基本信任的婴儿很难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以后每当他碰到陌生的环境,婴儿期造成的不安就有可能出现。
曾经在团体心理辅导课上遇见过一位公司经理,他问老师,为什么自己在社交场合可以与人侃侃而谈,和朋友聚会可以谈笑风生,在企划会上也会自信地抛出自己的方案,然而当转身面对自我时,有时却不免产生孤独、无助、寂寞的感觉。老师询问了他的成长经历,才知道他刚出生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了,是保姆把他带大的。幼小的生命缺少母爱,被关注的愿望没有满足而留下的不安全感,会以潜意识留在平时无法觉知的心底,灵魂也就留下了某个漏洞。
还有一个女孩儿,在单位是中层主管,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却总是很低,总感觉自己不行。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明白在她童年时,她的父母工作很忙,每逢学校放假,总是拿出钱把她送到亲戚家。她从小体会到寄人篱下的感觉,觉得父母不愿意照顾她,不重视她,所以,长大以后她对自己始终不自信。
孩子在童年得到足够的母爱,长大后内心就会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妈妈是孩子童年美感、爱和安全的源头。
粉嘟嘟的小生命诞生了,妈妈轻轻地抱在怀里,那种只有母亲才能体味到的幸福充溢着心房。虽然此时此刻那个小小的生命还是个“被动”的小家伙,但你会发现,宝宝是多么需要你的关注。不仅仅要你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睡,他还要你的微笑,你的回应,你的摇篮曲……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但他对妈妈的每一点关注都会有感觉。你的爱抚和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感到安全,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就关闭了。
他刚刚诞生于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与妈妈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这都是宝宝在给妈妈暗示。这个时候尽量不要让宝宝一个人呆着,妈妈的陪伴能给宝宝安抚,也能给他适度的刺激,否则宝宝的脑袋里只能是一片空白。婴儿在满月之后,醒着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乐意在妈妈的陪伴下玩耍了。
心理学家说,孩子在头15个月里,需要一张慈爱的脸孔陪伴,需要妈妈爱抚他,帮助他,专心地反应和肯定他心中的希望。每当你抱起你的婴儿,每当你为他换尿布,替他洗澡,给他喂食,对他微笑,他就会感到他是属于你的,同时你也是属于他的。除了妈妈,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无论怎样富于技巧,都不能给他那种感觉。妈妈温柔的眼神,将是孩子日后心理自我调整时的核心和基础。在那段没有语言的日子里,孩子通过感觉来体验一切,妈妈的陪伴给孩子最初的心灵一种健康的自恋。
小小的孩子,你怎么爱他都不会过分,因为他对于来自于妈妈关爱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满足。一个三岁的孩子轻易不会说我要离家出走,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却会说“我多么渴望去住校和同学们在一起啊!”幼小的孩子渴望被关注,甚至有时候他们是以无理取闹的恶作剧,来引起大人对他们的关注。所以,妈妈不管多忙,也要过滤一下日常事务,省出给孩子的时间。现在,“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出来就交给老人带的妈妈很多。如果不是生存必需,还是把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吧!送给孩子的祖父母,或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自己全力投入工作,对孩子对自己都是得不偿失的。
妈妈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妨可以阶段侧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如果确实需要和孩子分离一段时间,妈妈需要给孩子爱的保证,以及与之配合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很快就会回来接你的。”“爸爸妈妈太忙无法好好照顾你,暂时去奶奶家住一段,我们会经常去看你的。”这些话或许会减少与孩子分离造成的孩子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经历有关,特别是和婴幼儿期的经历有关。在悲哀、快乐、愤怒、害怕、惊讶、厌恶六种基本情绪中,害怕是构成气质倾向的基础,而快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向气质负面效应的正面情绪。婴儿期的情绪需求是学习信任,需要被触摸和滋养,需要感到温暖和信任他人。没有学到基本信任的婴儿很难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以后每当他碰到陌生的环境,婴儿期造成的不安就有可能出现。就像这节一开头写到的那位公司经理。这就提醒做父母的,在孩子婴幼儿时期要注意依恋情结,给幼儿稳定、安全、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爱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各种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关注意味着陪伴,把注意力放在草地上打滚的三岁孩子身上,听六岁的孩子讲不连贯的故事,听青春期的孩子给你没完没了地说他的“偶像”……所有这些,都需要持久的耐心,可能这令你疲劳不堪,可能这让你感到枯燥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意味着真正的母爱。
一个女博士如果不能为孩子付出必要的时间,那她教育孩子的结果,恐怕不如一个陪伴在孩子左右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妈妈。我们爱某一样东西,就会愿意为它付出时间。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是不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需求的。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不失时机地捕捉和利用教育机会,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才能给予孩子恰当的敦促、鼓励,必要的警告、责备,才能掌握教育分寸,张弛有度。所谓的“随机教育”,也就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孩子。
作家池莉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把责任都转移给学校了,他们简单地让学校和社会培优班侵吞孩子所有的时间,而自己去赚钱,去应酬饭局,去打麻将,去出差去旅行,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成人娱乐消费。固然我们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而在客观上,家长的态度也怂恿和支持了学校。”
如何在忙碌的上班生活中,带着孩子一起甜蜜地成长?我们知道著名主持人杨澜,她是个忙碌的妈妈,但也是个尽职的妈妈。在家的时候,她会尽量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一同玩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地倾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常打电话回去,同孩子交流心声。虽然工作很忙,但杨澜只要有空,就和孩子们去动物园玩,和孩子一起看电影,还会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
多好啊,这样的妈妈!只是辛苦些,但为爱付出的,再苦也愿意。
还是那句话:人生几十年,在孩子最需要我们陪伴时,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
(实习编辑:张曼)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2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及时鼓励孩子 家长要学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过去,开家长会一直是妻子的“专利”,可儿子高三时有一次开家长会,妻子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为她听老师说儿子成绩下降了。其实,这只是一次小测验,但妻子却“如临大敌...
2025-09-13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
2025-09-13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对幼儿来说,表扬这个词似乎太正规了点,因为《...
2025-09-13
年轻父母乐于放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共同成长。如此变化令如今的亲子关系产生微妙的张力,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角色亦师、亦友、亦偶像。新亲子关系朋友型父母...
2025-09-13
教育上的过失有时会立竿见影地得到体现,有些则要日后才会慢慢表现出来,如对孩子过分溺爱就属于后者。以下三个提示,帮助父母把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提示1:过多帮助...
2025-09-13
调查发现,中国的爸爸妈妈比其他国家的爸爸妈妈更普遍地存在着育儿焦虑,因此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宝宝,由此使得爸爸妈妈们普遍缺...
2025-09-13
1.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
2025-09-13
宝宝的暴力行为让新妈妈很头疼,其实不用太担心,改掉宝宝的坏习惯其实很简单!我们来为妈妈支招。第1招:鼓励宝宝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宝宝展示自己表现欲,想得到别人...
2025-09-13
废气、烟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妈妈的不良情绪也会成为污染源,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紧张、焦虑、急躁、害怕、漠视……这些负面情绪如果长期伴随...
2025-09-13
孩子爱心的生长既是自然天性的,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学习的。“六一”将至,让孩子从小知道祖国最重要,懂得要有同情心,可能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节日礼物。案例:上...
2025-09-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