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刚结束,不论是学生还是工作党,总会有一些人患上“假期综合征”,一到开学/上班的那几天,就浑身难受、不得劲儿、焦虑、没胃口、学不进去、工作也没状态;明明...
2025-09-16
如果你无法解决自己所面对的焦虑问题,你可能已经了解过以下这些普遍建议:
1. 你只需要多休息和放松。
2. 停止焦虑,尝试去欣赏生命中所有的美好事物。
3. 尝试更好地享受活在当下的状态。
对于这类建议,虽然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这些建议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无济于事。只需要休息放松就能让自己摆脱焦虑,如果真有这么简单的话,那可能就不会有人再焦虑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内心感到焦虑的时候,通常都存在潜在的心理因素。
在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职业生涯中,我通常会帮助并引导来访者了解让他们产生焦虑心态的核心机制。只有当你真正了解焦虑背后的根本原因,你才可能更轻松地从根本上摆脱焦虑。
01
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较低
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我们可能会产生焦虑,特别是涉及到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情时。比如:
1. 我到底应该接受那份新的令人兴奋的工作,还是继续做现在这份无聊但稳定的工作?
2. 我喜欢她,但我是否真正爱她到能够步入婚姻的地步?
即便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不确定性仍然可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焦虑。比如:
1. 我到底应该走高速公路还是走小路?
2. 今晚看电影到底选悬疑片还是爱情片?
3. 做意大利千层面吃还是叫外卖?
由于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们的自然本能就是做一些事情来消除这些感受。
例如:假设你对是否应该继续做现在这份工作还是辞职感到不确定,尽管你已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咨询过对你最终决策能产生影响的人士,并且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你仍然会感到不确定。对此,结果就是焦虑。
但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辞职的话,你就会开始写辞职信。当你快写完辞职信的时候,你会感到一阵焦虑。于是,你可能会本能地拿起电话,打电话给你的配偶,跟对方沟通并确认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你的配偶会安慰你,因此你的焦虑感也会减轻,然后你就确认并提出了辞职。
此处的问题在于,即便你跟配偶沟通并确认辞职的想法会在短期内减轻你的焦虑,但从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当你通过慰藉或安抚来逃避不确定性时,你会在大脑中形成害怕不确定性和随之产生的焦虑这种意识。这即是说,当你以后再次感到不确定性时,你的大脑会让你对不确定性的感觉更加焦虑。这只会导致你更强烈的想法,让你通过寻求慰藉或安抚来避免不确定性。
明白这个恶性循环了吗?当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很低时,你从长期而言感到焦虑的可能性就很大。换言之,如果你想从长期减少焦虑,那你就必须在短期内容忍各种不确定性。
当你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随之产生的各种焦虑感时,如果你尝试接受它,而不是试图摆脱它的话,你就会让你大脑意识到,虽然这种感受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但不确定性本身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这样做的次数多了之后,你就会更加坚信自己能容忍各种不确定性。随着自信心增长,你的焦虑也会逐渐减轻。总之,你不一定要喜欢不确定性,但如果你想减轻自己的焦虑感,你就要学会与它相处,而不是总是试图逃避。
02
你有过高的控制需求
很明显的是,能够控制生活中的事情是一件好事。比如:
1. 能够通过定期锻炼来降低自己的血压,是对个人健康的一种有效控制方式。
2. 能够拒绝与某个让人不悦的对象的第二次约会,是对个人社交生活的一种有效控制方式。
3. 能够从香草冰淇淋和巧克力冰淇淋中做选择,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形式。
然而,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表象可能带有欺骗性。不能以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控制是有效的,就认为它总是有效。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想要去控制某些事情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候甚至是让人震惊的。
举几个例子:
1. 你总是想方设法地说服配偶,告诉对方参与某项心理治疗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其管理在面对不愉快事情时的愤怒情绪。每次你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接受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对你的怨恨也会增加。与此同时,你自身的挫败感和焦虑感也可能会增加。
2. 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入睡。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做任何事情只会让你更加清醒,从而直接导致无法入睡。如果睡眠质量不好,你就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 整夜无法入睡,担心十几岁的儿子在派对上的某个错误决定所产生的所有最坏结果。你不仅会成为一个焦虑的人,而且这种担心实际上并不会改变你儿子的决策。
这里存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会一直做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一直想去控制某件事情,尽管知道自己可能做不到?
对此,其背后的原理是:
1. 当我们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我们自然会感到非常无助。
2. 在短期内,施加控制可能会让自己感到舒适,让自己觉得一切都在控制之中,让自己远离痛苦所产生的无助感。
3. 当然,和任何止痛剂一样,这种舒适只是短暂性的。这意味着你最后仍然会感到无助感,同时还伴随着解决问题和施加控制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焦虑与压力。
如果你想从源头上降低自己的焦虑感,那就要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控制一切事情。努力接受出现坏结果的事实。有时候,无助是不可避免的,而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最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感到无助已经让人很难过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焦虑呢?
03
你试图管理压力而非压力源
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慢性压力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
1. 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被压得喘不过气,你可能会相当焦虑。
2. 如果你跟某个对象处在一段不健康且有压力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可能会给你带来许多焦虑。
3. 如果你是年老多病的父母的主要赡养人,感受到一些焦虑也是非常正常的。
然而,大多数人可能无法意识到的是,通常未雨绸缪地去管理自己的压力,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想法。你可能会想,我是一名心理治疗师,我居然会认为,压力管理是一件坏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的确如此。原因在于一个简单而关键的区别,即压力不等同于压力源。
压力,或感受到压力,是面对压力源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
1. 你的上司给你发了一封带有攻击性的消极邮件,他的行为就是一种压力源。对此,你的肩膀紧绷,这种回应就是一种压力。
2. 你的配偶在晚饭后对你做出的讽刺性评论是一种压力源。对此,你在事后几个小时内所感受到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就是一种压力。
大多数人在管理压力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却忽视了真正的问题,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压力源。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压力源。如果你是战场上的士兵,你不太可能去说服敌方的士兵不再给你那么大的压力。
但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对压力源的控制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例如,许多人会认为,生活中那些粗鲁或有毒的人是不可避免的压力源,而这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对此,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管理自己的压力——多冥想、多思考等等。
但问题在于,不管你在正念冥想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只要你身边一直有一些人来贬低你,你就会感到非常焦虑。遗憾的是,由于对压力管理的崇拜,人们最终认为自己才是原因所在——如果我思想更加积极的话,我就不会这么紧张和焦虑了。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你不需要更多的呼吸练习,你不需要任何流行的压力管理方法。你真正需要的是,放弃对压力的纠结,开始关注如何管理压力源。99%的时候,更好的压力源管理实际上涉及的是更有主见。
1. 尽管可能有困难,但如果你选择跟消极和带有攻击性的配偶设定并划清界限,要比试图改变自我谈话来减少焦虑更有帮助。
2. 跟自己的上司就工作量展开真诚的谈话,要比在会议前进行深呼吸练习更能减少你的焦虑。
总之,如果你想减轻自己的焦虑,就不要再依赖压力管理,而应该坚定地管理压力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04
你是个“老好人”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冲突。事实上,他们非常害怕冲突,以至于他们会做一些相当极端的事情来避免冲突。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她顺从了丈夫的离婚要求,尽管自己有所委屈,但她不想通过解释自己的真正需求来让他感到难过。后来,还有一个人,他总是一副怕惹老板生气的样子,以至于他经常每周工作60个小时,并经常错过一些重大的家庭活动。
当然,讨好型人格,或者“老好人”,也体现在各种小的方面:总是“顺其自然”,无条件地接受配偶的任何想法,陪对方看任何题材的电影。在内心中隐藏对同事的批评意见,因为你不想让对方感觉不好。
无论是什么情况下,对于老好人而言,当你习惯性地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优先考虑其他人的时候,你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你的大脑,你自己并不重要。长时间下来,你就会更加不自信。当你愈加不自信过后,焦虑感自然就会增加。
值得庆幸的是,你可以在生活中练习“自我坚定”,从而减少焦虑、提高自信。对此,关键在于从小事做起:
1. 退回做错的那杯咖啡,要求对方为你重做。
2. 当上司提问谁想接手新项目后,会议室变得非常沉寂。容忍这种尴尬局面,让别人去主动接手。
3. 告诉配偶,“我今天更想吃泰国菜”。
很显然,为他人着想并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想法是一件好事。然而,像任何事情一样,凡事都应该有个度,走得太远可能就适得其反。如果你想减少自己的慢性焦虑,那你就应该多为自己考虑,多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想法。
05
写在最后
如果你想从源头上减少焦虑,你需要认识让你保持焦虑的核心机制,通过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来减少焦虑。练习容忍不确定性,而不是回避它。接受自己的无助感,而不是控制一切。管理压力源,而不是压力。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想法。
作者简介:
方萍已帮助过262人入驻年限7.6年预约咨询私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5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假期综合征,该怎样自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国庆长假刚刚结束,不论是学生还是工作党,总会有一些人患上“假期综合征”,一到开学/上班的那几天,就浑身难受、不得劲儿、焦虑、没胃口、学不进去、工作也没状态;明明...
2025-09-16
音乐疗法理论认为:音乐刺激有令人信服的力量,能激发人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反应。那些生动的音乐不仅仅能激发他们,而且能帮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更大的影响。在...
2025-09-16
如果一名孩子身上没有问题,那就不是孩子了。不过有些父母却看不得孩子身上的问题和缺点,尤其是二胎家庭,父母希望两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按照自己的轨迹努力。但...
2025-09-16
人生如果注定是一场辛苦的旅行,那么教孩子早一点开始努力,早一点懂得吃苦,在他以后人生之路上,他就会更有机会从容的欣赏风景,而不是边走边为路费奔波。关于“该不该让...
2025-09-16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家从小很可爱的天使宝宝,突然变成了面目狰狞的魔鬼。他不想理你,碰到一点事儿就跟你吵架,你问他学校的午饭吃了...
2025-09-16
据北京市教委官网10月9号消息,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5-09-16
“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拼命工作”、“若不是为了你”、“不然我早和他离婚了”、“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你总是认为我付出那么多,是应该的”……你...
2025-09-16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让全社会一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记者从黑龙江省卫健委获悉,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其中2...
2025-09-16
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却渐渐失去对变化的判断,做题如此,我们习惯于满分答案;工作如此,我们习惯于让别人舒服;生活亦如此,我们习惯于让长辈满足。人的...
2025-09-16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和思想方面都是父母老师引导的,殊不知家庭的关系模式也将影响着孩子。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10种家庭关系模式与孩子心理问题的因果关系。观察1:强...
2025-0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