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上交友、聊天,都非常顺利,如鱼得水,搭讪、破冰、沟通、交谈……很快就把另一个陌生人“收入襄中”成为好友。但他在现实中,却害怕交流,...
2025-09-16
什么叫内卷?我讲个故事。
上世纪的爪哇岛,农民拼命种地,糊口之后生孩子,孩子多了之后饿肚子,然后更努力的种地。这样,土地的面积固定,人越来越多,劳作越来越辛苦,但生活水平还只维持原状,甚至下降。这就是内卷,指不能引起质变的量变。
如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也陷入这样的困境。大人孩子都很吃力,情况却好像越来越糟糕。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走向社会还是回归家庭?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依恋类型实验。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和妈妈一起呆在游戏室里,中间妈妈出去一会儿,进来一个陌生人,之后妈妈再回来。观察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
结果显示,安全依恋的孩子当妈妈在场时急于探索游戏室,妈妈走时有不安,对陌生人稍警觉,有时也试图接近与示好。妈妈回来后则主动发起互动,从不安中平静下来,继续开始探索行为。而焦虑反抗型的孩子则不同,进入房间即感到“痛苦”,对周围环境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妈妈的去向。一旦发现离开,极其沮丧,妈妈回来时则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既寻求接触又抗拒接触。
很明显,第一种依恋类型的孩子内心稳定,对亲人有信任,因此也更愿意探索新世界。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让他走得更远。而第二种孩子,因为对身边人和事的焦虑无法将精力投注到对个人发展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内卷。
面对青春期孩子,过多的约束,冲突,会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家长的争斗中,失去向外探索的机会。另外一些父母会无意中呈现受伤害感,自我牺牲等“柔性”特征,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陷入自责讨好的泥淖里,无法自拔。这两种情况下,纠结内耗在所难免,孩子很难满怀好奇和热情走得更远。
每个无效的家教行为都是一次内卷伤害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提前半小时叫孩子起床,一次又一次,最终在大战一触即发的氛围中全家人坐在餐桌前,日日如此;从放假第一天要求孩子做个计划,到开学前一天看着他挑灯补作业,年年两个假期,不断重演……
这就是典型的内卷行为。“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双方日复一日地内耗,问题没有丝毫进展。
其实不仅是没有进展,这些无效的家庭互动方式还有很多危害:
1. 看轻对方。父母--“你就这点出息了!没救!”“你也没什么本事管得了我嘛!”
2. 为了彼此对抗大量耗能。家长们会因为受挫引发的愤怒大发脾气,或者在各种场合冷嘲热讽“泄私愤”,产生新的冲突。同时,孩子们在自责,沮丧和怨怼中无法专注于本来计划要做的事情,并进一步否定父母和自己。
用演化的心灵引领成长中的孩子
和内卷对应的是外卷,和固化相反的是演化。
很多家长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这样的失误,是因为自己的停滞。
对外界的兴趣减退。人到中年,阅历大量增加,上升空间局限,很多精力从外部收回来放在家里,但缺乏良好的交流习惯。结果是,自己看不到新鲜的世界,家里凭添一个老声常谈的成员。因为自己节奏转调迫使家庭内卷。
感受事物以自我为标尺。为什么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是问题?因为这两个特殊阶段的人都高度看重自己体验,而且情绪不稳定。坚定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听不懂对方的心声,冲突在所难免,仅仅一个亲子沟通就耗尽双方心力。
处理事情程式化。停滞在行事风格上的体现就是整齐划一,在过去的经验里事情是这样处理的,这次还这样;我之前是这样被管理教养的,对之后的人也这样……完全失去灵活性,不能看清现状,因势利导。最终,看似不用费脑子很省劲儿的办法频频碰壁。
听说,如今的爪哇岛农民,已经开始出去打工,也开发了旅游项目,不再死守一种劳动方式。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可以这样,杜绝内卷,保有心灵的活力,向外走,一起往外走!
作者简介:
贠劲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227人入驻年限6.8年预约咨询私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6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网络上交友、聊天,都非常顺利,如鱼得水,搭讪、破冰、沟通、交谈……很快就把另一个陌生人“收入襄中”成为好友。但他在现实中,却害怕交流,...
2025-09-16
暑假快要结束了,无意间听到了一位家长的抱怨和焦虑。“又要开学了,孩子把宝贵的时间给荒废了。其实,完全可以复习上学期的内容,预习下学期的内容,也可以去参加一些特长...
2025-09-16
近日,身边随处都是言必称“躺平”。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躺平”的论战。支持躺平的人们说:在高欲望与高压力的双重胁迫下,当下社会充斥着无价值与无意义……忙忙碌碌却...
2025-09-16
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爱你。我并不总是喜欢你,但我一直爱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知道我对你的判断以及你对我的判断。我的一些判断是过去的残余,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现在的...
2025-09-16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每到假...
2025-09-16
从古至今,“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个关于哲学范围的终极命题。于孩子而言,最简单又最不简单的命题是:“我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们通常会看如下的看似有些“...
2025-09-16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新华社揭露心理咨询乱象的文章:《央媒再度曝光心理咨询乱象:拿证只需几个月,收费动辄几千元》。里面提到很多所谓“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是通过市场上的培...
2025-09-16
最近几天,我被一本书完全迷住了。书名是《Why We Sleep》。看书名似乎非常无聊沉闷,但是一旦翻开,绝对放不下手。夜以继日地,终于看完了。作者是一位名叫M...
2025-09-16
01仍然要谈谈原生家庭的问题,虽然我不是原生家庭决定论者。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微不足道。作为一个孩子,原本是如此的脆弱,可是这世界就是如此的不...
2025-09-16
妈妈是一个人让人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我的妈妈是这样,你的妈妈是这样,所有人的妈妈在心理学意义上都一样——养育孩子、怀抱幼子,用温暖的乳汁全心全意地滋养孩子。只是...
2025-0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