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边随处都是言必称“躺平”。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躺平”的论战。支持躺平的人们说:在高欲望与高压力的双重胁迫下,当下社会充斥着无价值与无意义……忙忙碌碌却...
2025-09-16
暑假快要结束了,无意间听到了一位家长的抱怨和焦虑。
“又要开学了,孩子把宝贵的时间给荒废了。其实,完全可以复习上学期的内容,预习下学期的内容,也可以去参加一些特长班,可他什么也没做。你不学习,其他人都在拼命的学习!这样很危险......”
听到这些话语后,脑海里冒出一个词:“内卷”。
“内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内卷”是近年来网上诞生的一个新词,这个词不仅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还收到很多语言学者的认可。“内卷”也叫过密化,最初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其后是格尔茨通过对爪哇岛的农业经济的总结里面提出来。但我们现在谈论的内卷,是“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大的方面来看,从未出生那一刻的胎教到出生后的早教;从幼儿园开始的择校一路“卷”到大学的名号、绩点,更别说进入职场后的“996”“007”,甚至连情感交友都可以直白地内卷。
从小的方面来看,办公大楼上行电梯总是满员,准备上楼的不得不先跟着电梯下到负一层,再上十层;电影院的观众席上,大家都在安静地看电影。忽然第一排的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第二排不得不站起来看,之后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也陆续站起来了;在防疫站打疫苗,开始来的人很少也很有序,后来人多了,一个人插队引发了很多人插队,秩序变得混乱了,防疫站不得不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安排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
以上都是“内卷”现象。夹在其中的我们会产生很混乱的感觉,一方面痛恨“内卷”,一方面又不得不成为“内卷”的一份子,产生强大的焦虑感。
“内卷”背后是什么?
令人痛苦的“内卷”似乎让人防不胜防,这背后到底潜藏了什么秘密?
1.一体化竞争。人类学家项飙说:“我们今天讲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不分化,大家认准一个目标为同一个唯一的目标活着。”否则的话,如果你在职场不高兴,你去干点别的,开个面馆不行吗? 在其他国家可能可以,但我们不可以,如果去开面馆,即使面馆大受欢迎,大家的潜意识还是会认为“你怎么混成这副惨样?”
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要在统一的思想框架内,统一的资源标准内,争夺一份属于自己的资源,大家不用想别的,就为了这么一点资源忙碌着。
2.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内卷现象说的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前面聊的那位家长压力很大,就是来自于群体比较的压力。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一直有一个或几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在“激励”我们!
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这样的一种循环,这样的一种状态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里觉得如果我做的比别人少,会不会让领导不满意?如果我比别人提前下班,会不会让领导觉得我工作不用心?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们不免都会被内卷,感觉工作不断的重复,然后会自我懈怠,没有长进也没有发展。将来好像也没有任何的变化,不需要做任何的准备,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3.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底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成功标准,出人头地”似乎已成为我们每个人默认的一致概念,即使我们不想上班,我们仍然希望自己或后代“有车有房年薪百万。”这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我们的价值观被社会主流裹挟,似乎我们不去争取这些,就会让父母担心,让朋友笑话,让后代受苦,自己也没有面子。集体潜意识成为隐形的道德压力,让我们不敢退出。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的支配与个体自我感受之间的割裂感。”
结语
当每个人看清楚内卷的实质时,都是绝望的,它让人成功却不能成长,更何况身处其中是极其消耗精神和体力的。因此,我们的感受又是身心痛苦。
聊到这里,突然想起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之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由此,是否可以做一个推理:在社会大系统里,我们也许没有办法避免被“内卷”,我们可以做的,也许就是知道自己被“内卷”了,这可能是避免被“内卷”的最好方式。
作者简介:
舒晓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48人入驻年限1.5年预约咨询私聊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6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躺平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近日,身边随处都是言必称“躺平”。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躺平”的论战。支持躺平的人们说:在高欲望与高压力的双重胁迫下,当下社会充斥着无价值与无意义……忙忙碌碌却...
2025-09-16
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爱你。我并不总是喜欢你,但我一直爱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知道我对你的判断以及你对我的判断。我的一些判断是过去的残余,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现在的...
2025-09-16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每到假...
2025-09-16
从古至今,“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个关于哲学范围的终极命题。于孩子而言,最简单又最不简单的命题是:“我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们通常会看如下的看似有些“...
2025-09-16
昨天跟大家分享了新华社揭露心理咨询乱象的文章:《央媒再度曝光心理咨询乱象:拿证只需几个月,收费动辄几千元》。里面提到很多所谓“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是通过市场上的培...
2025-09-16
最近几天,我被一本书完全迷住了。书名是《Why We Sleep》。看书名似乎非常无聊沉闷,但是一旦翻开,绝对放不下手。夜以继日地,终于看完了。作者是一位名叫M...
2025-09-16
01仍然要谈谈原生家庭的问题,虽然我不是原生家庭决定论者。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微不足道。作为一个孩子,原本是如此的脆弱,可是这世界就是如此的不...
2025-09-16
妈妈是一个人让人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我的妈妈是这样,你的妈妈是这样,所有人的妈妈在心理学意义上都一样——养育孩子、怀抱幼子,用温暖的乳汁全心全意地滋养孩子。只是...
2025-09-16
亲密关系,可以说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在。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到,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一个亲身经历,他说: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从一个很高的滑梯上滑下来...
2025-09-16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俨然...
2025-0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