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群效应什么意思?“蚁群效应”是指人们从蚂蚁群体的组织和分工中总结出来的灵活的组织建设和运转方式,从而高效完成任务的现象。蚁群效应发现背景实验发现,把一盘点燃的...
2025-02-08
“最后通牒效应”是指人们在任务期限即将临近截止时,才表现出努力去做的心理现象。
教育家曾经让一个班的小学生做过一个实验,任务是让他们阅读一篇课文。实验的第一阶段,没有设定限制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结果全班学生平均用了8分钟时间阅读完;第二阶段,要求他们必须在5分钟内读完,结果他们不到5分钟就读完了。这个实验反映出了“最后通牒效应”对人们心理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后通牒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任务产生的拖延情绪——对于不需要立刻完成的工作任务,人们往往会等最后一刻来临时才会拼命去完成。
(一)学校教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学生布置了三篇论文作为学期作业,并给出了两个选择:要么设置三个独立的截止期限,要么在期末时三篇一起上交。而且一旦超过了截止期限,会被扣除一定的分数。但是即便早交了论文,论文还是会被留到期末评分。因此,从理智的角度考虑,早交论文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设置三个独立的期限,为不同的论文设置不同的截止日期。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把三篇论文都留到期末交,很可能导致期末压力太大。学生的选择恰好反映了“最后通牒”的效用,他们用外部的“最后通牒”来约束自己,督促自身完成任务,尽可能地将时间和精力合理地分配。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帮助学生制订和执行有关计划时,一定要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向学生发出“最后通牒”,让学生有章可循,走向自律。
(二)婚恋家庭
可可是个准备上小学的小女孩,妈妈给她买了一堆绘本,她每天看得不亦乐乎。但是问题出现了,她经常抱着书一直翻阅不肯睡觉。第二天早上还要起早上幼儿园,睡眠不足怎么办呢?妈妈很担心,于是跟可可“约法三章”,晚上8点半洗澡刷牙。9点再看绘本,9点半收拾好绘本上床,9点45分铺好床关灯。也就是无论如何,必须在9点45分关灯。可可为了适应这些时间的“最后期限”,还是做了一番挣扎。第一天她洗澡拖拉了一会儿,9点半才洗完澡。她跟妈妈哭闹,但是妈妈的态度很坚决,这是规则,必须遵守。可可知道哭也没有用,第二天就迅速洗完澡,不到9点就吹干头发坐在书桌前开始翻书了。9点半,妈妈过来,发现可可已经把绘本收拾好了。这样通过几个“最后期限”,可可有了一套完整的睡前仪式。她每天既可以看喜欢的书,又能睡得好。
(三)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过程,灵活运用“最后通牒效应”能促使友谊长久地维持。小娟有一个好朋友晓丽,她们从小就是朋友,一直相处得很愉快。但是她们之间也会存在争吵,其原因主要是晓丽缺乏时间观念,每次她们约好一起出去玩的时间,晓丽总是会迟到,这样小娟非常不开心,但是每次沟通后,晓丽下次还是会迟到。因此,小娟决定采用“最后通牒”的方式,督促晓丽按时赴约,在约定前一天小娟会多次提醒晓丽,在约会当天她也会“还有两个小时”“还有一个小时”地督促晓丽,经过一点时间的提醒与监督后,晓丽终于可以在约定时间前到达指定地点。当与人相处时,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最后通牒效应”,提升他们的时间紧迫感。
(四)单位工作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过一次谈判。柯英刚下飞机,代表日本企业与他谈判的两名职员已经在出口处迎接了。这两个人热情地接过柯英的行李,用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路上,日本职员彬彬有礼地询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他们好预定汽车。柯英受到如此礼遇,自然地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上面写着返程的时间。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无意中泄露了行程,让自己在谈判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在前十天里,日本方面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对有关谈判的重要内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离开的最后两天,谈判才正式开始,到了最后一天,双方的谈判才真正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的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经等在门口了。于是,最后的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直到柯英临上飞机时,才最终达成了谈判的协议。当然,谈判的结果对美方非常不利,日本人因为巧妙地运用了最后期限的技巧,大获全胜。
启示一:制订时间管理计划,学会进行任务分解。在没有外部期限的时候,我们便很容易拖拉。这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期限。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例如,如何合理安排假期的时间。良好的时间安排,可以使生活更加有规律,培养自身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管理,我们也容易进入一种健康模式,精神会更加充沛。拖延的一个原因就是恐惧。当我们面对一个大任务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之情,害怕自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先完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当小任务全部完成的时候,大任务也就完成了。小任务相比大任务也更容易理解,可以将完成任务的工作从抽象转换为具体。
启示二:增加时间的感知度,设置奖惩机制
拖延者擅长塑造时间假象,“还有时间”“还有机会”“还有下次”,直到临近才发现,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比自己想象的更少。由此引发的焦虑、恐慌和自责会自然地促进人们用撒谎、逃避和放弃的方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生机遇。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合理计算时间的能力,增强对时间切实的感知,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紧迫感。因此,给自己要完成的目标设置一个可以得到的好处或者阶段性的奖励,会加强你的动力。这样机制的设立,可以有效避免拖延症,不会让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开始行动。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8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蚁群效应经典案例和启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蚁群效应什么意思?“蚁群效应”是指人们从蚂蚁群体的组织和分工中总结出来的灵活的组织建设和运转方式,从而高效完成任务的现象。蚁群效应发现背景实验发现,把一盘点燃的...
2025-02-08
顺序效应是什么意思?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对刺激评价的现象,称为“顺序效应”。顺序效应发现背景195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证明了顺序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
2025-02-08
“社会唤醒效应”也被称作“观众效应”,指的是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完成简单任务的成绩会提高,完成复杂困难任务的成绩会下降。社会唤醒效应的发现背景1969年,罗...
2025-02-08
瓶颈效应是什么意思?“瓶颈效应”是指当人在进行某个创造性活动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心理要素及环节协调并进、相互配合,若某一要素或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阻碍整个心理活动...
2025-02-08
“莫扎特效应”是指当人听到莫扎特音乐或是具有与莫扎特音乐相似曲式结构的音乐后,大脑活力提升,出现正性情绪,继而提高人们认知加工水平的现象。莫扎特效应的发现背景哥...
2025-02-08
锚定效应是什么意思?“锚定效应”亦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所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2025-02-08
角色效应是什么意思?一个社会使其成员的行为遵从社会现行的,适合一定阶级要求和需要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是倡导其成员如何遵从本民族的文化规范的现象,称为“角色效...
2025-02-08
奖惩效应是指通过奖励或惩罚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化”或“弱化”的现象。奖惩效应的发现背景心理学实验表明,鼓励、赞赏和奖励,常常能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增强动力。但奖励...
2025-02-08
安慰剂效应是什么意思?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又称伪药效应、假药效应或代试剂效应。安慰剂效...
2025-02-08
在说服过程中,信息可以通过引发人们的恐惧情绪起作用,称为“敲警钟效应”或“唤起恐惧效应”。心理学家贾尼斯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次实验表明,引起不同程...
2025-02-0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