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市一个贫困家庭的乔·吉拉德,很早就外出谋生,擦过皮鞋,送过报纸,做锅炉工,当建筑师,曾经换过40种工作,甚至做过小偷、混迹赌场。在他的35岁时可...
2025-02-10
人格是一个宽泛的话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如果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格也近似、相类。所以它非常复杂。为此不妨花点时间、花点精力去熟悉一下、认识一下,懂一点、掌握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这对于解疑释惑,尤其是排除化解心理方面的症结、处理一些复杂情绪、难题,无疑是有帮助的。
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作为伦理的范畴,指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指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的精神价值的自觉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和人品的总和。或简单地说人格是个体在濡化与社会化及在周围环境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人格通常被认为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的综合表现,进一步则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连续而持久的自我和身心组成。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而个人的人格则要靠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在自己的或受赞赏或遭贬斥的言行中,积累社会经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格。
下面介绍几种关于人格的类型或说法。
基本人格类型(也叫基本人格结构、社会人格类型):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人格形貌。此说由美国心理分析学家 A·卡也纳与R·林顿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基本人格类型是由于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早期经历的结果,它产生共同的认识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并产生了对有关事物的一致反应。他们强调:特定文化,特别是家庭对人格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基本影响,及重视父母亲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他们指出: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对儿童期的经历有强烈的影响,它可以使家庭产生根本的变化,继而引起基本人格的变化。
文化形貌指的是某种文化整体的基本主旨和体系,概念上与文化模式类似。美国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于1932年提出并认为:文化是人格的放大,每个社会都无意识地从人类各种潜力中筛选出他们认为正常的或理想的成分,符合这些规范的受奖,背离者受罚,从而造成世界观与行为的某种同一性,一种群体人格就构成了整个文化的倾向。文化形貌或文化模式正是文化中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驱动力。那些人格与文化形貌吻合的成员总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文化形貌是赋予每种文化要素的一种独特风格的极化要素。
众趋人格:以一定频率分布中心趋向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是由美国种族心理学派、人类学家R·林顿在研究文化与人格时(1945年)提及的一个概念。林顿认为:个性模式,特别是复杂社会之中的个性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使用众趋人格这一术语就可以不必去判断特定文化中个性构成的程度、范围或种类,它也不说明特定集团的个性类型数量,只是定量描述而不是从心理分析理论中推导出一系列的基本结论。与文化形貌、基本人格结构的区别是,它同时研究社会如何使人格差异条理化,人格差异又如何促进文化变迁。
艾森克人格理论,是英国心理学家 H·J·艾森克提出的一种人格理论,即“人格是生活体实际行动模型的总和”。他通过问卷法、动作测验、身体测量、精神病诊断等多种方法对人格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人格的分层结构,认为人格结构中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特殊因素。底层是人的个别反应;第二层是由个别反应组成的习惯反应;第三层的因素是由习惯反应构成的人格特质,而人格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类型。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大量人的特性资料后,归纳出“向性(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变态倾向”这三个基本因素,即所谓的人格三维度。并据此编制了人格量表,几经修改于1975年确定,命名为EPQ,量表分成年人和少年两种,每种各包括四个量表:E(内外向量表)、N(神经质或情绪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这三者代表人格构成的三种相互独立的维度;L(谎言或脱身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与其他量表有一些相关,但其本身表示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大师的测试结果证明,精神病人的N和P分数较高,L分数为极高,量表的效度和信度都比较可靠。
有一个说法,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意义上或较多提及的人格,大多指谓心理学方面的,你怎么看?!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9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什么是二百五定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出生在美国底特律市一个贫困家庭的乔·吉拉德,很早就外出谋生,擦过皮鞋,送过报纸,做锅炉工,当建筑师,曾经换过40种工作,甚至做过小偷、混迹赌场。在他的35岁时可...
2025-02-10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帕累托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一个极其有名并且应用范围甚广、亦颇为大众所熟悉的“二八定律”。他认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数(约...
2025-02-10
日本新近流行了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说法:2.5人称观点。此由日本文学家柳田邦提出。一般说来,就每个人而言,其思想感情的着眼点或出发点,首先是自己,即第一人称观点“...
2025-02-10
美国社会学家博恩·思希主要研究人脉学,他提出了1:25裂变定律,说的是在人脉方面你如果认识了一个人,那么通过它就可以再认识25个人。这个理论曾被西方商业界广泛运...
2025-02-10
意识狭窄属心理学范畴,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识障碍;人在激情状态下意识的广阔度受到影响,即意识的焦点集中于某处而对其他的情况视而不见。也就是指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
2025-02-10
意大利学者弗朗西斯科·西洛里在1992年创立了番茄工作法。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法,微观,具体,大众化,接地气。“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定为25...
2025-02-10
方法1:挑选一篇你能找得到的简单明了、言简意赅的英语短文。仔细地阅读其中的某一段,明确段落中每个单词的含义。买一本最好的字典。只要稍有疑惑就查字典。当你完全弄懂...
2025-02-10
拖延症一般不是因为懒惰而产生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普遍有一种“现时偏向型偏好”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危害在眼前看起来并不可怕,有些好处,在眼前看起来并不...
2025-02-10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20位研究人员作为游客在海滩上游玩,然后让另一位研究人员假装成小偷,去窃取一位正在熟睡的游客的钱包。最终,有4...
2025-02-10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在教堂里认真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打动了,心里暗暗告诉自己,等演讲结束,一定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
2025-02-1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