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贝拉·菲利奥扎IsabelleFilliozat,是从事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治疗专家,著有《心灵的智慧》、《幸福的演变》等书。22年来,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2025-06-29
本科时一个室友,平时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不漏下老师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其他室友夜里加班背书,他胸有成竹地早早躺下休息,第二天踌躇满志地走进考场。结果,他的分数是我们宿舍四个人中最低的,而且每一门课都是最低。到了第二学期,那哥们一气之下不再听课,不再做笔记,不再坐第一排,跟我们一样考前背重点而已,然后轻松考了我们宿舍的最高分。
我也尝试过不疾不徐的学习节奏——考完不懈怠,考前不突击——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说这会比“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更好。遗憾的是,事实无数次击垮了这个谎言。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临时抱佛脚”比“平时多用功”效率简直高到天上去了。
慢慢我发现,当我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总会效率百倍。而如果尽早着手准备,总会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而且,即便是从结果上看,在最后一刻才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未必比一开始就动手的东西差,很多时候反而更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从小家长老师说的“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不是劝诫而是箴言吗?听起来很荒唐吗,但事实如此,因为我们受了“拖延症”这个词的骗。
在“拖延症”这个词出现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当我第一次看到“拖延症”这个概念的时候,顿时有一种强烈的中枪感——我和“拖延症”里描述的一模一样。那种感觉很真切,就如范伟被赵本山叫到“没事走两圈”,依口令而行之后,就真的感觉到自己的腿脚不利索了。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拖延症”。虽然每次我都是到觉得自己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的时候才动手,但我每次都恰巧卡着时间点完成了。——没错,那个“再不动手就来不及”的时间点是真实存在的。你怎样才能找到它呢,只有借助于“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学里是“市场”,在时间管理学上就是“拖延”。只要你对自己有着清醒的了解,你就必然能牢牢地感受到这个时间点,然后提刀上马,然后手起刀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问题斩于马下——斩完其酒尚温。
如果你不是在最后一刻才动手,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在火车驶出前一秒跳进车中的快感。如果你每一次都这么精准地在火车开动前一秒跳上去,你对自身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对时间的理解、对节奏的理解,会俨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
看看庞统同学吧:堆了一个多月的公文案牍没有处理,每天喝酒睡觉,然后张飞来找事了。庞统上堂升阶,一个上午处理完毕,中间连厕所都不用上。这是何等潇洒自信。这种潇洒自信源于他对自己对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根本无需惧怕“拖延”。
为什么你会惧怕“拖延”呢,为什么你担忧在最后一刻前完不成工作呢?因为你对你的工作效率、对你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理解,因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于是,你徘徊在“做”还是“不做”之间,徘徊在“现在做”还是“等等再做”之间,游移不定,畏惧踌躇。明明觉得等等再做也不晚,又担心万一等等再做完不成怎么办。其实,真正让你陷入焦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种担忧的情绪。你现在即使不做,也无法潇洒地把它抛在脑后。
假如一件事确实特别紧急,你根本不会问是现在做还是等等再做,你会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动手。假如你特别喜欢做一件事,你也不会问是现在做还是等等再做,而是毫不犹豫地现在就动手。你之所以要拖延,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件事情不是我喜欢的,或者这件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着急。换言之,这件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是被勉强做的。一件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只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值得去做,可又不得不勉强自己去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不拖延它呢?——你的身体已经向你发出拖延的信号了。
不要以为理性和逻辑很可靠。你的理性、你的逻辑都会欺骗你,它们说服你去做并不值得做的事情,并试图让你相信那些破事是值得做的。而你的身体、你的直觉会忠实于你。它们知道你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大律师韦伯斯特一生坚持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帮助他走向了成功,其中的一条就是:能够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绝对不要去做。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441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学会说不 接受比否定更能感到快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伊萨贝拉·菲利奥扎IsabelleFilliozat,是从事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治疗专家,著有《心灵的智慧》、《幸福的演变》等书。22年来,我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
2025-06-29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上的弱点都可以变成现金——懒惰变成了生活外包,对外貌的渴求变成了整容广告,虚荣变成了一部苹果或香奈儿,对至尊的向往变成了烂尾楼,对剩女的恐惧变...
2025-06-29
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戏子在剧场里穿梭。有些人是跑龙套的,不停的路人甲角色;有些人是恶人,不停的伤害着好人;有些人是主演,不停的儿女情长神奇鬼怪的经历着;有些...
2025-06-29
1、信任与尊重她男人和女人,是两个本该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热恋中还是婚后,只可惜很多男人忽视了这一点:干涉女人对事业、爱好哪怕只是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认为女...
2025-06-29
马丁·塞利格曼现在是这么认为的。也许这使得这位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显得有些奇怪。作为1990年代晚期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批评他的同事们持续专注于心理疾病和...
2025-06-29
时下流行的心理拓展训练中,有空中跳“断桥”、徒手“攀岩”等很多看似难以完成的项目,它们会让你感到紧张、害怕。但是被教练硬逼着完成后,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克服恐惧...
2025-06-29
人在纽约,为了省钱,我和美国小伙迈克合租一套公寓。迈克刚刚大学毕业,按理说找工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可是他每天照样乐呵呵的,一点不为钱发愁。我有一件蓝色的圆领T...
2025-06-29
中国自古崇尚落叶归根,但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为了子女“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甘当子女的“后勤部长”,继续为儿女操劳;他们虽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面临文...
2025-06-29
在灯红酒绿的大街上赤足狂奔,在郊外的小河中趟水捕鱼,在泥潭中用“泥巴”涂满全身,在寒冬腊月的树林里上滚下爬,在偏远的村落里纵情跳跃,在荒芜人烟的高地起居,在黎明...
2025-06-29
西门豹“佩韦以缓气”。《韩非子》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性情暴躁,易怒,为自控,“佩韦以缓气”。“韦”是指熟牛皮,其质地柔软。西门豹效其特性以自戒,每当脾气发作...
2025-06-2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