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拼凑起了一位“蛤蟆先生”,并讲述了他从抑...
2025-09-15
自信,就是我允许自己被否定
开朗,就是我允许自己被拒绝
01
当你表达需求时,总会有人拒绝你
没有人可以完全围着你来肯定你、接受你、满足你,因为你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因此我们都有一个常识:你表达需求别人拒绝你,和你本身好不好没有关系。你做了一件看起来很好的事,别人否定了你,这也和你本身好不好没有关系。
生活中,我听到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我的朋友/恋人/领导……拒绝我的时候,我就很难受。
当我的朋友/恋人/领导……否定了我做的事后,我就觉得我很不好。
我常常很自卑,羡慕别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都不如别人。
......
02
他们的拒绝与否定
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
为什么害怕被拒绝和否定?好像被拒绝和否定,就意味着我不够好。如果做了一件事,就要受到表扬。如果没有反而得到了批评,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好而没有得到。
实际上自卑、焦虑和害怕后面,都有着这样一份控制,期待别人可以无条件按照自己所需满足自己的控制。
慢慢跟去拨开这层面纱:
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换句话说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别人否定了你。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否定你的这个人的问题。更或者是,这两个都有问题,而不只是你自己。
比如说:
我们遇到过太多喜欢盯着别人缺点而看不到优点的人,
也见过太多嘴里只有批评而较少有表扬的人。
他们对人、事、物的标准极高,一般的东西都入不了他们法眼。
所以,他们评价某部电影、某个作品,首先能看到这个作品的哪里不足,他们能迅速发现缺点并给予指出。
03
总有人嘴里很难说出表扬
总有人只喜欢表达否定
也有的人天生就不喜欢讨好,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他们的经验构成了他们的爱好。在他们的情境里,他们喜欢的或者方便的,就接受。他们不喜欢的或者不方便的,就拒绝。
这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也和喜不喜欢你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你不在他的情境里,无法从他们的情境去理解他们的拒绝。
而且你还会用了一个“概括化”的机制成功的折磨了自己:
他在这件事上拒绝了我,我高度概括和上升到人格层次上:因为我这个人不好。
就算是极度亲密的恋人之间,都常常存在拒绝。难道一但在某个事上被拒绝,就意味着自己不够爱了?就要分手或离婚?
04
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来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被否定和拒绝的时候自己就是不好了,那么这其中一定发生了两个微妙的过程:
你放弃了自己的标准,认同了他们的标准。
用他们的标准来看,你是不好的。
因为他们的标准那么高,那么和你不一样,他们的眼光容易看到不好而不容易看到好。
然后,你认同了他们的标准,并且来折磨了自己。
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认为他们也会这样想。
你假设了他们的情境、背景和你一样,你觉得他们可以接受,就认为了他们也同样是合适接受的情境、背景。
可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不停的切换自己的标准,尝试着认同他人的,你就总能找到否定。
解决方案,最好的就是:区分,拿回自己的标准来。
区分之一:理清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你可以是那个自己好坏的决定者。
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你可以给自己肯定和认同。而不必用他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你才是自己好坏的那个真正决定者,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旁观,并非决定。
区分之二:划分事和人
别人对你的拒绝或否定,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你不需要高度概括到人的好坏上来。他拒绝和否定你这件事,并不影响他喜不喜欢你这个人。
如果喜欢你,就要肯定你所有的事,接受你所有的事,那,你也太霸权主义了。
往深层里说,就是:你这么害怕拒绝,那么你接受你自己吗?
05
先否定了自己
才害怕别人否定
人们先抛弃了自己,才会害怕被拒绝。
人们内心有个深处的声音:我是不值得被肯定的,我是不值得被接受的。才这么害怕这些恐惧真的会发生,才会对现实发生这么反应激烈。
当我去呈现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也会惊人的发现,他们那被否定的童年里有很多创伤。在长大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批评、指责、拒绝、否定。
那么习以为常,当100件事都持续受到负面评价的时候,很自然就上升到了“我这个人不好”的层次上。他们即使做好了,也会被权威们找到不好的地方,然后被指出来否定。
权威们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会去表扬和肯定,只会很理所当然的就这样。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对否定和拒绝及其敏感,很自然触发他当年辛苦建立的保护机制:我被否定和拒绝,是因为我不好。
这是一种保护。因为一旦承认“我不好”,我就可以放弃努力了,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解释我为什么会被否定和拒绝。而一旦承认“我不好”,在沮丧的时候,心里也会升起一种踏实感。因为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太有安全感了。
可是你还是长大了,你还是得看清楚,你和所有人一样,不再是两级分化的好或者不好。你还是得认清这个事实:众生平等,没有好坏。
你可以事情没做好,可以事情被拒绝,但这和你好不好已经没有关系了。既然事情上的事,你都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把它做好。这其实就是后天重新塑造自信和开朗的过程。
“自信,就是我允许自己被否定
开朗,就是我允许自己被拒绝”
这不代表我不好,我即使被他人这样对待,即使被万人唾弃,我依然看得清这个事实:我可以拿回自己的标准,来欣赏我自己。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515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罗伯特用无数临床案例,拼凑起了一位“蛤蟆先生”,并讲述了他从抑...
2025-09-15
来访者问:廖老师,你好,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老爱发脾气,怎么办?如何补救?这位来访者有自我情绪的觉察能力是很好的,他能意识到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能够意识到...
2025-09-15
前几天还有一位妈妈和我说,她14岁的女儿,每天晚上2点多才睡觉,一直玩手机,玩游戏,看剧,聊天。母女俩因为玩手机发生过严重的冲突,导致现在女儿在她们面前毫不避讳...
2025-09-15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上高中后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确实,孩子长大了就不再那么依赖父母,他们内心想冲破父母的束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与此同时表现出的叛逆...
2025-09-15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低谷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暴击,比如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沉浸在离别的痛苦,或者是在一个困境中挣扎了很久还是没有出路。我曾经也度过一段这样煎熬...
2025-09-15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信号,提早关注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心理问题的加剧。这篇文章分析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
2025-09-15
据媒体消息: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这是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第四本儿童蓝皮书。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健康...
2025-09-15
校园欺凌和暴力,是不少学生的噩梦,会对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实施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也破...
2025-09-15
心理学家安吉拉·李·达科沃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发现了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天赋,而是一个人坚韧不拨的能力。进化...
2025-09-15
原生家庭,现在讨论很多,但很多人对其有误解,认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是要责怪父母、抱怨父母,甚至和父母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如此。讨论原生家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2025-09-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