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或“潘多拉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是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旧约·创世纪》记...
2025-02-06
“空白效应”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如能适当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特定的环境中,语言会变得苍白无力,人们早已通过作者描绘的场景,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
(一)学校教育
作为教师,教育犯错学生同样可以运用“空白效应”。比如某学生犯错了,缺乏经验的教师喜欢喋喋不休地批评犯错学生,使得学生心扉紧闭,有时甚至当场“顶撞”对骂起来。这样处理既影响教师形象,又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批评学生最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反思。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教育效果反而会事半功倍。其实,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句玩笑话有时也可以让犯错的学生心领神会,心存佩服和感激。另外,当我是一名学生时,老师每讲完一个新知识点,我总是希望老师停一会儿,哪怕是仅仅的一分钟,让学生自己回顾一下老师刚刚讲过的知识点,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学懂,是否还存有疑问。如今作为老师的我,才知道当时我所希望的“一分钟”就是教学中的“空白”,考虑自己学生时候的感受,我现在在讲课时也常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
(二)婚恋家庭
在感情生活中,同样要懂得运用好“空白效应”,给彼此空间,让感情得以保鲜。比如夫妻相处时常为一些琐事闹矛盾,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了,有的人不懂得说话的技巧,更不注重沟通方式,只是一味地表达自己,只会相互伤害。此时期望对方听到自己的心声,还希望能够迎合自己,实在是一种苛求。有些女性朋友,这个时候会喋喋不休,不给男人表达的机会。这时男人只能压抑着情绪,保持沉默。女人又会怪男人太冷漠。如此循环,就是在一点点地消耗彼此感情。如果这时双方都给对方留有空间,注意沟通方式,比如说话节奏放慢一点、适当保持沉默、不要把话说的太满,给自己思考的空间,给对方深思熟虑的空间,把握好这些节奏的话,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效应。
(三)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留白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刚认识的新朋友,相互之间都比较陌生,这时会产生好奇心,总想着去了解对方。其实这时候留给两个人遐想的空间最大,互相之间的吸引力也更强。可是随着相处的增加,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递减,到了某个点上,就呈现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现象。因此,朋友之间相处也要懂得留白,不要说尽心里话。当一个人彻底了解你的时候,就是对你失去兴趣的时候,保持点神秘感,留有余地,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凡事过犹而不及”也是这个道理,就像你喜欢吃某种食物,如果一直吃一直吃,总有一天你会对这个食物腻烦,再也不想吃了。朋友间相处也是如此,异性相处更是如此。远香近臭,过于靠近就会腻烦,再美好的感情也会就此搁浅。所以想要真正走进朋友或异性的心里,就需要恰当地运用好“空白效应”,给予彼此空间,让感情得以保鲜。
(四)单位工作
顾先生是某公司领导,他经常需要在会议上发言。一般来说,发言的过程比较枯燥,但顾先生总会巧妙运用“空白效应”。例如,他在演讲过程中采用停顿和互动的方式(停顿能促进下属对会议内容和工作的思考,互动能让下属产生共鸣),让每一次发言的反馈效果都很好。如果顾先生在发言过程中只是单一的讲述,就很难让听众接受到有用的信息。因此,适当的留白能够有效增进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了解,进而引起广泛共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初级的、不持久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才是高级的、持久的注意。在学术性比较强的演讲或会议中,枯燥的内容容易让人产生“无意注意”,如果演讲者巧妙采用停顿和互动的方式,就可以让人们的注意变成“有意注意”,从而达到更好的反馈。由此可见,空白效应运用得恰到好处会带来神奇效果。
启示一:教育要善于留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留白。例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教师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这祥既能使学生切实思考自身存在的缺点,也不会使学生因长时间的批评而产生不耐烦与逆反心理。
启示二:留白是一门艺术
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侯,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他人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叉点,然后以“发问”“激题”等方式的诱因激起其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bfgh.cn/xljk/337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0909175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心理学中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或“潘多拉效应”。“禁果”一词源于《圣经》,是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旧约·创世纪》记...
2025-02-06
个体拥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豁达乐观的生活襟怀,反身求己的思过习惯,称为“豁达心态”或“豁达效应”。豁达效应的名人例子苏轼与苏辙两兄弟被贬谪后,相遇在卖面条的路...
2025-02-06
互悦法则也称对等吸引率,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让他们同意你的观点,赞同你的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对方喜欢你。...
2025-02-06
过度合理化效应,也称过度理由效应或过度辩护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使得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1971年...
2025-02-06
多米诺骨牌(domino)是一种用木制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在一个相互...
2025-02-06
徳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减少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在...
2025-02-06
从众效应,亦称乐队花车效应或羊群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效应的发现背景阿希从众...
2025-02-06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未来某件事或人的期望能戏剧性地符合预期或实现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的发现背景美国心理学...
2025-02-06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半途”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
2025-02-06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巴纳姆效应的发现背景该效应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名叫肖曼·巴纳...
2025-02-06
最新文章